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孫曉旭)由國際數據產業聯盟(IDIA)、KN Group及香港數碼港聯合主辦、大灣區國際信息科技協會(GBAITA)支持的「國際數據產業聯盟全球峰會」今日(27日)於香港舉行。來自本地與東南亞逾百位海內外嘉賓、產業領袖與學者雲集,圍繞數據跨境合作、數據安全合規與技術落地展開多維度對話。峰會期間,香港特區政府與業界代表先後發言,強調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的數據橋樑地位日益鞏固。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指出,香港要致力營造有利數據應用的場景,需要審視可能成為障礙的法例及法規,並鼓勵更多應用場景及採用監管工具,香港有潛力成為國際數據交易中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主辦方供圖)


陳茂波指出,數據的價值隨着人工智能(AI)發展只會增加,高質素、無障礙及經良好管理的數據,是訓練語言大模型的必要條件,強調香港數字戰略錨定三大核心原則是「開放包容、全球聯通、創造價值」。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保持貨物、資金、人才、數據自由流動,是競爭力的核心支柱。同時,香港持續發揮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作用,香港正以清晰願景培育AI驅動的數字經濟,去年成立的數字政策辦公室,目標是推動惠及民眾與企業數據應用,而商業數據通和授權數據交換閘,令中小企信貸評估效率顯著提升,截至4月已完成超過2000萬次數據交換。

他稱,步入AI+時代,香港正着力做好5大基礎要素,即數據、算力、算法、人才與資本。去年啟用的AI超算中心、今年《預算案》撥款10億元設立的香港AI研究院,都在強化源頭創新與轉化應用。而科學園與數碼港培育初創企業,同時透過港投公司已投資超過100個項目,撬動4倍長期資本,加上港交所新設的科企專線及引進的80多間重點企業,突顯由天使輪到IPO的全鏈條支持。展望未來,陳茂波認為,要構建更有利數據應用的環境,檢視法規壁壘、鼓勵新場景應用、採用監管沙盒等工具,更要看到香港成為國際數據交易樞紐的長期潛力,讓數據價值在市場充分釋放。

Micro Connect創辦人及主席李小加(Charles Li)與會發言。(主辦方供圖)

Micro Connect創辦人及主席李小加指出,傳統金融體系長期無法有效服務小微企業與初創公司,原因在於主流的債權與股權工具對資本規模、資產結構及企業生命周期有嚴格要求,並不適用於靈活、高頻、短週期的小型經濟活動。他直言:「我們不能再忽略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小企業不是弱勢,而是經濟最具活力的主體。他們需要的是一種靈活、透明、可追蹤的新型金融工具。」為此,Micro Connect開發出一種結合債權與股權特性的「Y型收益工具」(Yield-based Instrument),投資人與企業事先約定收益比率,當企業產生現金流後依比例分成,無需介入企業管理或估值程序。他表示,該模式已在中國200個城市中1.3萬家小微門店試點,累計投資逾6億美元。他亦宣布將於香港推出數字化微金融交易平台與專屬投資公司,以實現「普惠資本」的理念,讓數以萬計的創業團隊與基層企業獲得可負擔、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IDIA名譽主席楊德斌與會發言。(主辦方供圖)

IDIA名譽主席楊德斌分享以AI為城市運行系統的「中樞神經」,實現更高效、綠色與包容的城市發展,以推動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他指出,AI可透過數碼孿生技術與3D模擬,協助政府制定基建選址、資源分配與交通規劃,極大減少政策試錯成本與時間。他強調:「AI讓城市管理邁入『即時反應、預測前置、系統自優化』的新階段。」楊德斌表示,在環境與能源方面,AI結合感測器能即時掌握污染源、電力需求與極端氣候風險,提前應對災害,實現智能碳管理與資源節約。在公共服務層面,AI客服與遠程醫療已實現「7x24」服務覆蓋,特別適用於年長、基層與偏遠群體。針對城市住房與社會政策,他表示:「AI可分析人口、收入、土地使用等數據,協助制定公平高效的公屋與社會福利政策,並透過數字問卷與情感分析工具提升政策透明度與市民參與度。」

論壇亦呼籲在全球推進「開放、安全、可信」的數據跨境流通機制,並加強AI技術的監管協作與倫理框架,確保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