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以舊灣仔警署作為選址的國際調解院總部。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近60個國家和聯合國等約20個國際組織的高級別代表本周五(30日)將齊聚香港,出席《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簽署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將出席儀式。專家指出,當前大國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關係日益多極化,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失衡。面對日益增多的各種衝突與紛爭,建立國際調解院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平台,將為解決各種國際紛爭探討出一條以促談勸和為主要目標的新路。●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

「國際調解院着眼以調解定分止爭,將成為全球首個專門通過調解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是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的重要機制。」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日前介紹,2022年以來,中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老撾、柬埔寨、塞爾維亞、白俄羅斯、蘇丹、阿爾及利亞、吉布提等十幾個國家簽署或支持《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聯合聲明》,決定共同發起建立國際調解院。經過共同努力,已經完成《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談判,並一致同意國際調解院總部設在中國香港。

打造不由美國主導的國際機制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向香港文匯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多類似的國際機構都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現在中國推動建立國際調解院,一方面反映出西方主導的一些機制的可信度、公正性等愈來愈多地被打上問號,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今後將會愈來愈多地在建立新的國際機制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將引領新的機制更好地服務於國際社會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的利益,打造一個不依附於西方、不由美國主導的國際機制。

為解爭端提供更靈活便捷途徑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向香港文匯報指出,當前國際關係日益多極化,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失衡。同時,各種地區性衝突、紛爭、戰爭和危機愈來愈多,比如說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現有一些國際機制實際上都不能很好地阻止當前危機衝突的發生。

在此背景下,中國倡導建立國際調解院順應了當前國際社會對和平發展的需求,為解決爭端、衝突和戰爭提供了更加靈活、經濟、便捷的方式和途徑,有助於促進國際間的和解,同時也貫徹了中國和為貴的傳統理念,契合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中國是倡導者,但國際調解院更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整體,是服務於促進國際和平、發展和安全的需要。」王勇相信,國際調解院的建立肯定會對新形勢下國際紛爭和危機的解決起到重大作用,建立後將會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會有更多國家願意將他們所面臨的紛爭提交到國際調解院來解決。

王勇認為,中國的外交實踐、成員國家以及聯合國、非盟、東盟等在過去外交實踐當中所積累的經驗,都可以用在國際調解院未來的工作當中。

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在接受直新聞採訪時指出,儘管許多亞非拉國家加入了多種具有約束性的條約機制,不過,當他們涉及國際爭議時,其利益通常難以受到保護。「國際調解院的宗旨是努力促成共識,爭取以最低的代價消弭分歧,其效率必將高於對抗性的國際司法或仲裁程序。廣大亞非拉國家對於這一新型爭議解決機制的熱情,就充分說明了成立國際調解院的價值。」

呂祥強調,作為國際調解院的重要創始成員之一,中國當然不是要去推翻現有的任何國際爭議解決機制,也不會阻攔任何國家將其訴求訴諸現有國際條約,而是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平台,為解決各種國際紛爭探討出一條以促談勸和為主要目標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