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發展與經濟政策創新」圓桌會議上,與會者先後從不同角度分享如何通過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政策創新。有與會者認為,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法律銜接上,要避免創設新「法域」,為推進大灣區發展提供有力的參考方案。

「圍繞新領域、新賽道,政府的規制也有很多需要改革的空間。要放寬市場准入,做更多新的規制來引導創新。」廣東省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南嶺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規則和政策的創新。

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涂廣建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例,系統分析了關於橫琴法律銜接問題的解決方案。他對借鑒區際私法理論設計銜接方案進行了肯定:一方面既能增強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工作的意願;另一方面也能維護「一國兩制」原則,避免創設新「法域」。這一方案可在保持兩地法律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實現互通、互達。

促灣區與世界產業四鏈融合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在談及推進制度型開放時表示,推進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合理布局的過程中,要關注各國利益的匯合點、關注創新性的運行規則,按照國際規律和國際趨勢辦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灣區產業和世界其他國家產業的四鏈融合(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和數字鏈的融合)。

針對經濟政策的創新,浙江省杭州錢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胡潛以杭州灣的創新實踐經驗提出建議:要統籌灣區經濟政策的創新領域、創新重點、創新載體及創新底座,真正地讓創新的人做創新的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容錯免責,讓人敢幹。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譚安奎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引領整個國家發展的科創中心和教育中心,還面臨很多的挑戰,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大學各顯神通,看誰的實踐能夠更好地服務大灣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