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智能機器人從專用走向通用 擁娛樂操作科教三類發展方向
通用機器人公司傅利葉的人形機器人進入上汽通用汽車金橋豪華車工廠和奧特能超級工廠「實習」,承擔帶電高壓零部件安裝、高精度操作等工作;樂聚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入職」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展示館,化身智能講解員;魔法原子的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專賣店擔任「汽車銷售」招攬顧客;越疆科技首個人形機器人在廚房,用「雙手」倒牛奶、烤麵包。當下,作為具身智能關鍵載體之一的人形機器人,已在多元場景展開應用,悄然改變着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據機構分析預測,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0億元人民幣,2024年至2030年複合增長率超61%。全球垂類AI應用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突破471億美元,工業製造為核心領域。此外,應用場景覆蓋智能製造(提升產線靈活性)、醫療(手術輔助)、養老(陪伴服務)等領域,尤其在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需求加速釋放。●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倪夢璟深圳、上海連線報道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Walker S1人形機器人發布以來,在關節穩定性、整機結構可靠性、電池續航、軟件系統穩定性、定位導航、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領域進行了持續優化與提升。這些技術進步使得Walker S1在汽車工廠的實訓工作效率提升100%,穩定性提升30%。目前,Walker系列已成為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工業人形機器人,獲得了500多台來自多家電動汽車廠商的意向訂單。
多家頭部企業計劃量產
不只是優必選,多家頭部企業已經透露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簽約訂單供不應求。例如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2025年預計交付量已達到1,000台左右;以全球首個前空翻特技走紅網絡後,眾擎短期內已收到上百個意向訂單。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劉培超也透露,該公司已計劃在深圳南山區建人形機器人生產基地。
「場景需求決定具身智能的落地形態,針對不同的場景需求會定義出不同的產品形態,搭載不同的產品模型。」劉培超認為,未來人形機器人有表演娛樂類、全尺寸的操作類和科研教育類三個發展方向。目前,越疆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規劃及布局,涵蓋了AI技術的四種最佳載體,包括AI+雙臂、AI+單臂、AI+輪式+雙臂以及AI+雙足+雙臂的人形機器人形態。
首個應用場景應是商業
劉培超認為,具身智能的首個應用場景應是商業場景,之後才是工業、醫療服務和家庭等場景。「因為具身智能現在還在解決速度、精度和跨場景的泛化性。商業場景裏面的單一工序,是目前來說我們認為解決起來相對容易的。」他認為工業場景的應用,涉及到生產的安全性、一致性,以及生產的不停止,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國家和龍頭企業率先開放落地場景,經過至少幾千台的量產,才能夠推進行業整體的完善跟迭代。但一旦具身智能實現規模化應用,將對傳統製造業帶來深遠影響,包括顯著提高自動化水平、減少對熟練工人的依賴,並可能重構整個生產流程,對勞動市場產生較大衝擊。
將成通用服務機器人根基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表示,具身智能本質上是一項通用技術,未來一旦成熟,幾乎所有場景都無法脫離它。長遠看,會出現類似iOS或Android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具體場景就像平台上的App,依附於通用能力實現多樣化落地。新興場景如康養陪護、教育輔助、家庭服務等將率先釋放需求。
劉少山認為,具身智能市場正從工業領域逐漸拓展到家庭、醫療等多元化場景。具身智能的核心在於賦能機器人從專用走向通用,使其具備跨場景的理解與執行能力。這一輪市場需求的轉變本質上是技術驅動的,具身智能的發展突破了傳統機器人的功能局限,使其能夠適應更複雜多變的家庭、醫療等非結構化環境。這不僅是一次技術變革,更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機會,未來具身智能將成為通用服務機器人發展的基礎。
亮點應用
工業升級 華為、小鵬等企業的機器人已在工廠實訓;蔚來汽車引入具身智能機器人,生產效率提升超30%。
物流革新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實驗室中,機器人可完成物流全流程作業;智能倉儲、配送機器人在物流中心與電商倉庫啟用。
農業賦能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智慧農業機器人研究所推出全球首款農業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控制器URCU,相關機器人實現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醫療康復 杭州智元研究院髖部助行外骨骼機器人,在西湖區留下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試用,幫助下肢殘疾者康復訓練、提升行走能力,減輕養老院護理負擔。
教育領域 佛山華數智造公共實訓中心實訓教室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應用平台」,將工業場景引入課堂。已在深圳大學等多所院校用於機電工程等專業教學,培育技術人才。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