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一次南極科考,在去年11月開展為期近7個月的科考征程,考察隊由來自海內外118家單位的516人組成,包括首次有6名從香港選拔的科學家。此次科考為中國第二次在南極實施「雪龍」號、「雪龍2」號和「永盛」號三船分航段的創新作業模式分航段考察,並在中國南極考察站首次應用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積極踐行「綠色考察」中國理念。

「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破冰船均於2024年11月1日從廣州出發,前者率先在今年4月8日返回,後者預計6月完成任務返抵上海,「永盛」號貨輪則在去年11月20日從張家港起航,今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務。

是次任務實現多個「第一次」,除了首次有香港科學家加入,首次應用多能互補體系外,考察隊也首次開展了秦嶺站的越冬任務,為中國首次實現南極三站越冬。在南極的阿蒙森海,科研人員首次進行長柱狀活塞重力取樣,獲得8.67米沉積物岩芯,可用於揭示阿蒙森海古海洋與古環境演化。

考察隊首次在南極內陸區域開展主動源地震勘探,進行我國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務,同時首次獲取了恩德比地核心區域接地線附近的冰厚與冰下地形關鍵數據,並在阿曼達灣南極特別保護區首次回收超過一年的帝企鵝自動監測數據,可望帶來重要的極地科研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