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5月22日在深圳開幕。圖為5月23日,孩子們在文博會上與機器人互動。 新華社
●眾擎機器人測試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劉少山
●姚淇元

【編者按】1950年10月,「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在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中,就已預言機器未來可能會像人一樣可與環境交互感知,能夠自主規劃、決策、行動,並具備執行能力。這就是「具身智能」的雛形。此後幾十年間,直到具有深度學習、自我迭代功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具身智能才迎來了革新性的改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誌着中國從數字技術賦能向「智能+實體」深度融合的重大轉向,作為一項前沿技術,具身智能正式進入國家政策支持的視野,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國內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政策支持、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共同推動產業發展。中國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前景如何?距離「走」進千萬家還有多遠?行業企業人士與產業學者向香港文匯報分享了他們的觀察。

3月上旬,智元機器人發布雙足智能交互人形機器人「靈犀X2」,集齊運動、交互、作業等功能;僅隔一天,優必選與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發布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計劃於二季度開始交付。

從一個個專業展會上,業內與大眾能夠感受到中國具身智能產業的競爭「熱度」。以近日於深圳舉行的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為例,工業機器人實現從「機械臂」到「智慧腦」的升級,協作機器人演示智能操作方案,從「靈巧手」到「電子皮膚」,參會企業亮出「絕活」,不斷刷屏。

在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看來,當前中國具身智能產業已形成多元主體競合發展的格局,入局企業基於自身資源稟賦選擇差異化發展路徑。主機廠、科技巨頭、初創企業及傳統供應商通過技術複用、場景深耕或生態構建等方式搶佔市場先機。 這一產業正從技術驗證階段加速邁向商業化落地階段,呈現出清晰的梯隊和鮮明的路徑差異。●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倪夢璟深圳、上海連線報道

作為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產業,具身智能發展離不開產業鏈各環節的深度協同。「具身智能的發展本質上是需求驅動的,產業鏈上下游需要圍繞真實應用場景協同發力,這才是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劉少山認為,研發企業需與供應商、集成商、應用方緊密配合,推動技術與場景的雙向反饋,加速產品迭代與落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可通過投資示範場景、制定標準體系、搭建協同平台等方式,催化上下游合作,推動形成穩定高效的產業生態,從而加速整個產業的發展與成熟。

部分領域實現與國外並跑

劉少山分析指出,國內在具身智能產業鏈的上游零部件和下游場景應用已取得顯著進展。上游依託智能汽車等產業鏈,中國在傳感器、執行器、計算平台等零部件領域發展迅速,形成了完整的製造生態;下游在服務、物流、康養等領域創造了多樣化的機器人形態,場景落地走在全球前列。中游的軟件技術與系統集成方面,隨着像DeepSeek等國產基礎模型的湧現,中國在部分領域已實現了與國外並跑的潛力。

如小鵬汽車推出的「Iron艾倫」人形機器人直接移植了其自動駕駛技術棧。該機器人已在小鵬廣州工廠進行P7+車型生產實訓,驗證了工業場景的適用性。以速騰聚創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正積極向具身智能產業鏈延伸,推出第二代靈巧手等專用部件,並開發機器人整機作為零部件驗證平台。

機器人創新速度「以天計」

「具身智能是對所有傳統行業的規模式顛覆,會重塑整個製造業、服務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細分市場的規模都很可觀,而且行業不會是一家獨秀,而是百花齊放。」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這樣分析行業。

逐際動力等具身智能工具企業則採取場景深耕策略,聚焦特定領域打造差異化優勢。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表示,公司的定位是具身智能工具鏈公司,提供機器人本體和 AI軟件工具鏈,包括數據收集、處理、訓練和部署等,服務想在各行各業落地的具身智能具體應用的創新者,做具身智能行業的「英偉達」。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達到14.9萬套和260.4萬套,同比分別增長26%和20%。「幾乎每周都在看項目、找項目,才能了解到最新動向。」一位創投機構負責人感嘆,當前機器人的創新「不以年計,而以天計」。

深圳產業生態鏈深度融合

在率先起步布局具身智能產業的城市,生態鏈的融合已經顯現。以深圳為例,南山粵海街道宛如一個「10元打車生態圈」,匯聚了騰訊、阿里等眾多處於科技前沿的互聯網公司,與生態鏈上的各方夥伴可以很好地開展深度融合與協同開發工作。

「深圳在機器人硬件供應鏈上優勢明顯,有的硬件上午下單,當天下午就能做好送到,這極大提升了硬件產品的迭代速度。」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創及市場營銷負責人姚淇元表示,在機器人本體製造過程中,眾多零部件都依託於供應鏈的高效協作。從最初的設計,到加工環節,再到最後的裝配,憑借深圳周邊供應鏈的顯著優勢,整個流程效率大幅提升。「這能讓我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搶佔先機,現在每天約能組裝4台左右的人形機器人。」

深圳擁逾2600相關企業

據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介紹,深圳作為國內智能機器人的核心聚集地,憑借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創新實力,已擁有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2,600餘家,其中人形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整機以及核心零部件等代表性企業34家。既擁有逐際動力、樂聚機器人、帕西尼感知、眾擎科技等具身智能機器人整機企業,也擁有兆威機電、大寰機器人、威遠精密等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

具身智能是什麼Q&A

Q具身智能等同於人形機器人嗎?

A從廣義概念上說,具身智能並非單指人形機器人。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主任熊蓉在「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大會」上所言,之所以發展人形機器人,其核心價值在於適配人類環境、工具及交互方式,從而拓展更廣闊的市場應用空間。作為人工智能從感知智能向行為智能躍遷的重要載體,具身智能強調實體機器人通過「感知-推理-交互」閉環實現自主作業能力。工業用的機械臂、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等,只要通過AI驅動,能像人一樣感知、學習、與環境動態交互,都是具身智能的表現形式。

Q具身智能核心部分如何劃分?

A按照業界普遍接受的分類,現階段的具身智能核心分為三部分:具身大腦,上半身和下半身。機器人的認知思考屬於具身大腦(算法/模型+芯片);精細操作和任務模塊屬於上半身(傳感器+執行器);運動和移動屬於下半身(機械結構+驅動)。這種三分法突破了傳統「硬件/軟件」的二元劃分,更符合具身智能的發展需求。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