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作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其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配套支持體系。從耐心資本供給到人才培育,從政策引導到基礎設施共建,配套環節的突破往往決定着產業發展的高度與速度。今年3月,深圳公布一系列行動計劃,涵蓋了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建設、AI終端產業培育、具身智能機器人等多個領域,通過系統性布局與創新性實踐,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範式。

優必選CBO譚旻認為,當前大部分國內資本都沒做好長遠投資的準備,具身智能是幾十年的長期賽道,需要耐心資本長期價值的投入,本身國內企業與歐美企業的市值就有差距,如果資金規模和等候時長上也有差距,就會迫使企業去做出不恰當的選擇。

劉少山亦認為,與傳統科技項目不同,具身智能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不確定性高,市場化資本往往缺乏足夠耐心,只有在行業爆發式增長時才會積極投入。因此,當前更需要政府引導的耐心資本,支持基礎研發和中長期項目,為產業打下根基。吸引更多耐心資本,需要通過政策引導、設立專項基金、推動場景示範等方式,降低前期不確定性,增強資本信心。

以深圳為例,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模式,構建了多層次資本支持體系。如深圳統籌天使母基金、深創投、各區基金等國企基金,重點布局具身智能早期項目,允許長達10年的回報周期。這種長周期陪伴式的投資理念,有效緩解了企業的短期盈利壓力,使其能夠專注於核心技術突破。

高端人才儲備迫切

3月29日,深圳率先發放首批「訓力券」,即算力購買補貼,總額近2億元。首批獲得「訓力券」額度的元戎啟行副總裁唐瑤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訓力券」的發放,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算力使用成本,使其能夠將有限資源集中於核心技術創新。

另外,譚旻表示,具身智能產業缺乏人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機器人相關企業發展迅速,但業界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培養人才,所以產生了對尖端人才的爭奪,這對行業發展有很大制約。」人形機器人是軟件+硬件+合成的「三合一」技術,這三方面人才都缺,可能需要三五年時間慢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