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5月25日,第三屆小程序全球創新挑戰賽總決賽結果在深圳揭曉,來自全球七大賽區的1,500多個小程序作品參賽。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發現,不少獲獎作品都在嘗試將AI和小程序運用於日常的學習或生活中。香港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的三名學生就基於對身邊聽障親友的關注,開發了一款利用人工智能幫助聽障人士糾正發音的《聲聲慢》小程序,通過科技築起橋樑,幫助聽障人士有效減少溝通障礙,融入正常社會。該作品榮獲8—12年級的飛龍組一等獎。
小程序全球創新挑戰賽由騰訊微信聯合多家權威機構共同發起,聚焦AI編程,面向1—12年級中小學生,鼓勵全球青少年以小程序實現創意,激發創新潛能,體現人工智能和小程序在教育領域的落地新實踐。
逾1500作品參賽
相比前兩屆,本屆比賽參賽作品數量、覆蓋範圍再創新高,來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廣東、川渝、海外七大賽區的青少年踴躍參與,共提交了 1,500 餘個小程序作品。其中,上海青浦區世外學校王子聿同學的小程序《Timeless China匠心中國》、廣州市第四中學唐嘉豪同學的小程序《健康輕旅》分獲潛龍組和飛龍組特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小程序全球賽的香港本地學校隊伍數量大幅增加,從去年的49支增至今年的181支。最終有6支隊伍成功晉級小程序全球創新挑戰賽總決賽,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獎項。
本屆比賽,來自中西部地區的青少年團隊增長明顯。不僅有山西中陽縣、西藏波密縣等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生參賽,還有新疆庫爾勒市第二十一中學、廣東廉江市安鋪中學的學生團隊衝進總決賽,分別獲得潛龍組二等獎和飛龍組三等獎。總決賽獲獎作品中也有不少來自海外賽區,其中韓國、新加坡、阿聯酋、博茨瓦納等國家的學生團隊摘得獎項。
推進AI全學段教育
香港文匯報記者留意到,香港學生開發的小程序作品有不少是針對現實問題。香港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學生周靖凱介紹,《聲聲慢》作品的創意就是來源於生活,了解到許多聽障人士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因為無法聽清發音而遇到困難,進而影響他們的口語表達與自信心。
《聲聲慢》小程序通過圖表AI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予改善建議,可以指出用戶的問題協助改善。同時,該小程序還使用了AI生成圖像及建模示範的方式,用戶可以直接上傳自己的面部照片來生成個人面部模型,助力聽障人士更好理解、更迅速地學習正常發音。
全面普及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已是大勢所趨。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科學規範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助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作為項目式人工智能學習實踐平台,小程序教育平台正廣泛助力學校按照新課標要求開展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教育,並融入多學科的常態化教學。
目前,海內外已經有許多中小學校依託小程序,開展「AI+教育」的創新嘗試。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澳門培正中學、香港培僑中學等近30所學校被授予 「小程序教育創新示範基地」稱號,已有來自全球2,000多所學校的學生,創作出超10萬個小程序項目。
總決賽評審團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標組組長熊璋表示,「老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像獲獎小程序項目一樣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從中提升自己,把全社會都當作課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