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前幾篇專欄,曾以「人定勝天」「沉魚落雁」「呆若木雞」等語為例,說明道家思想玄奧精深,說理不拘一格,讀者如果望文生義,往往會誤會文意,未得真旨。
不過,今人有些誤讀誤解,並非單純的望文生義,實與版本異文有關。例如傳世本《老子》的文本,似頗有貶抑儒家學說的內容,後人或以之為「儒道相爭」之例,着力強調儒道思想的衝突。
整體而論,儒家學說積極入世,着重倫理道德與社會秩序,強調仁愛、禮儀與忠恕思想,發展出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等一套政治理論。
道家學說則相對潛隱出世,強調個體的自由發展,主張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無為而治。兩者既然在理念和價值觀上存在差異,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衝突與對立,故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概括儒道兩家之關係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此一觀點,影響了歷代諸多學者,不少人誤以為儒道思想互有衝突。
筆者認為,歷代所謂「儒道相爭」,成因複雜,或受政治、宗教、學派等不同因素影響,其中亦與版本異文相關。幸而,近半世紀,地不愛寶,國內出土材料甚夥,單以《老子》為例,即有馬王堆帛書本、郭店楚簡本、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本《老子》等,頗有助今人了解《老子》文本源流及思想,意義重大。
現謹比照諸出土版本與傳世王弼注本《老子》第5章異文(見表)。
通過比照可知,王弼本、帛書本、漢簡本此章內容大致相同,獨楚簡本僅存「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句,未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等句。
據此,諸家多譯此章大意謂:「天地不講仁愛,視萬物為祭壇上的芻狗,任憑其自然生長。聖人不講仁愛,視百姓為祭壇上的芻狗,任憑其自然發展。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虛空而不會窮竭,鼓動而生生不息。話說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中。」
原文不涉貶斥儒家
傳本此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句,固可將「不仁」理解為不刻意講仁愛,藉以突出「聖人無所偏愛」的思想,帶出道家任物自然發展之理。
然而,儒家向來重「仁」重「聖」,此處刻意標榜「聖人不仁」,難免讓人有貶斥儒家的聯想。如今,年代最早的戰國楚簡本卻無此句,這有可能是漏抄,但反過來,也有可能是後來傳抄者誤衍,或是刻意竄寫,並非《老子》原文所有。然則所謂「儒道相爭」,概與本章無涉。至於其他似有貶斥儒家思想的《老子》文本,也值得重新反思。篇幅所限,下回再續。
《老子》第5章異文對比表
漢簡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虖?虛而不屈,動而揄出。
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
帛書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王弼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楚簡本: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註釋:
[1]芻狗:草製祭物,用以祈福,祭後即棄,任其毀敗。《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2]橐籥:指風箱,乃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吳澄《道德真經注》曰:「橐籥,冶鑄所用,噓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於外者,籥也。」
[3]言:說話,疑當指聲教法令。「數」猶「速」義。「守中」,保留在心中,謂持守中空之道,淡泊自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全句以話多惹禍,比喻政令煩苛將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