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1)

李煜(2)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3)。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5)。

註釋:

[1]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名。

[2]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或「李後主」,在詞壇有很高的成就。

[3]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雕欄玉砌:指南唐故宮。朱顏:可指南唐的宮女。亦可指李煜自己。

[5]君:作者自稱。

語譯:

春日繁花盛開,秋日皓月當空,這樣美好的光景是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

昨夜,逼仄的樓台,再吹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不能忍受回憶故國的傷痛。

南唐王宮那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都已年華老去了。

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賞析: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絕命詞。寫作之時,他正被關在北宋都城汴梁。詞作通過今昔的交錯對比,表現出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

「春花秋月」的自然之美,「雕欄玉砌」的巧工之美,與痛失故國之哀,人生無常之悲,一切物是人非,形成強烈的對比,讓悲痛之情更深。運用比喻,將無形的「愁」形象化,如看得見的「春水」滾滾東流,告訴別人愁之深,愁之多,愁之綿綿無期,滔滔不絕。

「愁」是苦痛和消極的,「春水」代表新的希望,蘊含積極的力量,兩者作出對比,反襯出李煜的愁深悲切,與他對故國的痛念哀思。

全詞在這種悲喜苦樂的對照中,循環往復,跌宕曲折一如同李煜的心境,設問、比喻、對比等修辭的運用純熟,在一收一放中,釋放出更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煜有他的人生命運和責任。他生在皇家,時逢亂世,須有挽狂瀾、救萬民的氣魄,抗外敵、平天下的能耐,然而他卻有心無力,終以悲痛失國,客死他鄉結束一生。

生命的饋贈從來都暗附使命:呱呱墜地時,我們年輪裏的新芽,生長着父母的希望;當歲月漸長,我們終將成為社會的棟樑。同學們風華正茂,當在知識的疆場深耕不輟 —— 今日埋下的每一顆汗珠,都是明日托舉家國的基石。

願你從今日起,以少年意氣作帆,以責任擔當為錨,在自己的征途上,破浪前行,不負韶華。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