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本地市民和遊客到場觀展。
●參觀者細看展覽。
●導賞員陳炫宇
●港理大生趙思靜(右)
●展覽梳理了廣東百年藝術脈絡。
●來自瑞士的遊客Erika(左)和Bernhard(右)。
●藝術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正於灣仔會展中心展出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昨日迎來首個周末,吸引不少本地市民和遊客到場觀展。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所見,展覽場內人流不斷,參觀者都很認真地細看展覽內容。有大學生在觀展後表示,今次展出的藝術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令她感受到守正創新的民族精神,也為她的畢業設計提供了靈感。有國際遊客稱讚展覽令人印象深刻,從中了解到更多中國歷史,會向朋友推介香港。有香港文化界人士也專程來觀展,認為此次展覽難得之處在於系統梳理了廣東百年藝術脈絡。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萬霜靈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匯聚了130多位藝術家、160餘件經典作品,配合大量珍貴文獻、歷史影像與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沉浸式、全景式呈現廣東美術百年革新歷程。展廳特設義務導賞員,為有需要團隊提供即時導賞服務。

義務導賞員陳炫宇和萬琪表示,導賞員共有約20位,每天有約10位導賞員和兩位義工提供服務。她們都是從事藝術有關的行業,這次志願成為導賞員,在布展時就有老師帶領熟悉路線,提供線上指導和有關的作品資料等,目前帶領過香港中文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團體。萬琪分享道,團員們反饋都很正面,藝術生會從中學到新的技法創新,非藝術生則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就讀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與紡織學院二年級學生趙思靜受朋友邀約前來觀展。她說,對展覽中展示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過渡階段的作品印象深刻,藝術家以中國畫的形式融入油畫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她表示,這次觀展的收穫很大,從中汲取到不少靈感,「例如從藝術史的角度結合時裝設計理念,為今後的小組作業和畢業作品設計提供思路。」她還從藝術流派的發展體會到在傳統中求變、在變革中創新的中華民族精神,十分令人鼓舞。

瑞士客觀展學港史 特好「畫中畫」

來自瑞士的遊客Bernhard與太太Erika來香港旅遊,遊覽會展中心時順道進來觀展。Erika評價展覽「impressed(印象深刻的)」和「interesting(有趣的)」,尤其喜歡一幅以「畫中畫」形式呈現的畫作《賞音》,認為這幅作品將觀賞者也納入畫面,十分有創意。

Bernhard則表示,他通過展覽了解到更多有關中國和香港的歷史,例如香港回歸中國的時間等。他們透露首次來港是在1977年,這次已經是第四次來香港旅遊了,相比那時候,香港如今無論是公共交通還是城市設施都更加便利完善。「我會向我的朋友們推薦到香港旅遊,看一看到處是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文化界人士讚「落心機」 冀展出更多大作

文化專欄作家劉健威對展覽內的作家和其作品如數家珍。他說,此次展覽難得之處在於系統梳理了廣東百年藝術脈絡。他援引學者的言論指出,廣東不僅是近代政治革命的搖籃,更是藝術革新的先驅。「廣東藝術家的成就其實長期被低估,尤其嶺南畫派融合日本技法並展現創新風格,卻未獲得應有的評價。」

對整個布展安排,劉健威認為「很舒服」,有見到「落心機,用咗錢」,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見到許多名畫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建議以後展覽除展出契合主題的作品外,還可考慮展出反映藝術家最高技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展場接待處職員向本報表示,自展覽開幕以來,每日參觀人數不斷增加,昨日上午參觀人數已經有約300人。記者在現場留意到,不少人觀展後會在留言簿上留言。

在公營醫院上班的黃先生觀展後,在留言簿上寫下「多元文化」的留言。他說,在美國等外部勢力不斷抹黑打壓香港的情況下,香港持續保持多元化、國際化的獨特優勢,社會愈來愈繁榮穩定,可以看到各地人才匯聚香港,而本地兩間醫學院也在持續為社會培養輸送人才,他對香港未來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