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香港正踏入雨季,預計極端天氣將頻繁出現,香港特區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與渠務署去年分別完成研究,並制定出「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相應措施。根據特區政府發展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土拓署已選定全港26個沿海地點,興建防洪牆等「沿岸多層保護措施」,預料2027年完成,涉款約3億元;渠務署正推展15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涉逾170億元,其中尖沙咀地下蓄洪池料率先於2027年落成,其餘工程會於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發展局發言人預計,有關工程可應付比2023年特大暴雨多10%雨量,以及「山竹」、「天鴿」級數颱風帶來的風暴潮,該局亦已鎖定11個到本世紀中期或有較大風險的地點,作「超前部署」陸續改善防洪設施。
據文件顯示,土拓署與渠務署分別於去年底完成「海岸管理計劃研究」及「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前者分析了氣候變化下風暴潮、風浪和海平面上升對本港沿岸地區的影響;後者分析了氣候變化下極端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對全港各區的水浸風險。
多個工程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
研究認為「堅守防線」的策略大致仍可管控本世紀末的水浸風險,渠務署已基於研究制定了「綜合防洪管理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結合「適應、應變和管理」(ARM)的策略,重點推廣「韌性防洪」的概念以增強城市的韌性,提升本港於氣候變化下整體的防洪能力。渠務署目前有15個有截流、蓄洪及疏浚工程項目正在施工,預計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工程總值逾170億元。
在應變方面,渠務署力推藍綠排水建設,即在極端降雨情況下利用一些公共空間或休憩設施土地作蓄洪用途,發揮一地多用的好處,同時亦會推廣採用新一代不同類型的防水閘/屏障及擋水板。
引入機械人 應急隊增逾倍
除了傳統的擋水設施,渠務署還引入檢測機械人、清淤機械人及排水機械人等創新科技。即時緊急應對隊伍方面亦由70隊增至180隊,同時會善用逾30個遍布全港的渠務設施作為應急運作基地,又會採用人工智能水浸監測系統,確保及時清渠、運送沙包等。
土拓署已檢視全港逾1,000公里海岸線並識別出26個高風險地點,海怡半島及赤柱等16個地區已完成沿岸改善防洪措施,其餘工程預料在2027年或之前完成,包括大澳、元朗西等。該署亦在九龍灣海堤等11個地點作「超前部署」,但未有制定相關工程時間表。
土拓署已更新海港工程設計手冊,當中考慮了氣候變化在世紀中和世紀末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景,亦參考了「山竹」與「天鴿」等超強颱風,其研究評估了全港的海岸線,相信透過「堅守防線」的策略,已可大致應對本世紀中和世紀末,中等和很高溫室氣體排放的水浸風險。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周二(27日)討論相關策略與應對措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