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有「香港文化大使」美譽。
●管風琴演奏家沈媛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
●二胡演奏家陳軍
●大提琴家李垂誼
●女高音吳碧霞

香港中樂團即將於6月展開內地巡演,赴北京及天津舉行三場別具一格的音樂會。樂團將首先於北京藝術中心呈現《笙與管風琴的對話》;後將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演繹磅礡大氣的《周·秦·漢·唐》;之後還將前往天津呈現《名家名曲會津門》並與天津音樂學院交流。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巡演,將香港融匯中西文化的城市特色,透過音樂實實在在展現出來,「既有對傳統的扎根,亦體現樂團的大膽創新。」他說,「希望透過巡演,展示香港中樂團豐富的曲目之餘,亦呈現出中樂這門藝術博大的表現能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中樂團提供

閻惠昌回憶道,香港中樂團首登國家大劇院乃是在2008年,是參與國家大劇院落成後第一個演出季的首個大型民族樂團。樂團呈現的兩套曲目不僅展現高超的藝術技巧,亦融入了與民同樂的互動元素,引起很大轟動。音樂會後,北京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曾組織了一次專家學術研討會,盛讚香港中樂團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團中的執牛耳者」。

一年後的2009年,香港中樂團再次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獲邀在「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中演出。17年過去,今次樂團再訪國家大劇院,帶來充滿歷史感的博大之作《周·秦·漢·唐》,加上於北京藝術中心呈現的《笙與管風琴的對話》,既以當代之音探入歷史之縱深,亦展現音樂歷史中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妙故事。

6月13日,樂團將率先呈現《笙與管風琴的對話》,為巡演揭開序幕。閻惠昌分享道,中國古代的笙類樂器曾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算是歐洲管風琴的祖先之一。」這次樂團將在台灣作曲家王乙聿的《簧》中,呈現笙與管風琴的對話與交融。「這個作品中,吹笙的人用傳統的笙,從一個音開始,到和音,以不同技巧發聲,而管風琴也用非常溫柔的——並非通常在教堂中聽到的『帝王之聲』——來對話;最後則是兩個聲音用現代的方式與樂隊交響共鳴。」據悉,北京藝術中心配備全亞洲首座帶有移動演奏台的法式浪漫派管風琴,此曲目策劃正切合了場地的特點。

中樂團與管風琴的超時空對話

除此之外,樂團還請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沈媛擔任獨奏,與樂團演出關廼忠為大型中樂團與管風琴創作的《第二交響樂》。閻惠昌回憶道,此作品乃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文化中心落成時,特別邀請當時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關廼忠所作,「管風琴與中樂團,很新潮啊,全世界都沒有。」他說,作品將戲曲與民間音樂等元素與現代作曲手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管風琴的聲響語言和中樂團的豐富樂音融合,變幻出五彩繽紛的畫面。「30多年過去了,這個作品仍然非常有時代感,亦包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語彙。用廣東話來說,這個作品『很硬』!」他透露,這兩首作品都少有在內地演出,《第二交響樂》將作內地首秀;而《簧》,去年雖曾由深圳交響樂團呈現過管弦樂版,但中樂版則是首次面見內地觀眾。閻惠昌笑言,中樂團的曲目「家底很厚」,「這兩首都是中樂團多年前的作品,此次呈現,正向觀眾展現香港中樂團超前的藝術構思。」

以音樂語言回溯文化脈絡

將於6月15日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的《周·秦·漢·唐》則展現更大「野心」。音樂會以中國歷史上四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為主題,回溯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閻惠昌說,1993年時,自己曾與多位內地音樂家及專家合作,策劃了以「唐宋元明清」為主題的室內樂專輯系列,「當時完成了『唐』與『宋』,現在回看,做得有點太高深了,但實是非常有益的嘗試。」有此基礎,樂團在後來策劃《周·秦·漢·唐》時,亦專門找來陝西的歷史學家與音樂專家取經,為曲目的創作提供學術支援。

整場音樂會,將由香港中樂團助理藝術總監兼常任指揮周熙杰的《周溯》揭開序幕。「秦」選取了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的幻想曲《秦·兵馬俑》,「漢」則展現香港中樂團首任藝術總監吳大江根據蔡文姬詞作改編的《胡笳十八拍》,運用十二音技法,結合古琴、戰鼓與彈唱,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主唱。壓軸則為著名作曲家趙麟以唐代為背景創作的《度》,靈感來自玄奘西行的精神旅程。作品原為大提琴與笙而作,此次由香港中樂團委約改編為中樂版本,並特別邀請吳彤與李垂誼擔綱演出,為世界首演。

閻惠昌說,《周·秦·漢·唐》並非意圖復原古曲原貌,而是希望以音樂的語言來呈現文化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以及其對未來的啟迪。「歷史上的樂音與樂譜很多已經湮滅,你可以通過歷史學家去復原古樂譜,但對當時的聲音,只能是一種想像。」他說,策劃與演奏這樣的音樂會,對樂團所有團員來說都是一種對歷史的重新認識。「在排演的過程中,我一定會讓團員再一次去閱讀歷史與經典,回顧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是音樂的部分,有哪些方面對今日的發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他坦言這種回溯「非常有意思」,例如挖掘音律的使用、樂句的風格,「模擬這些風格,然後再呈現出一定的深度,是對樂團的一種傳統文化教育。在音樂會中我們也會穿插簡短的介紹:為什麼我們要奏這個?那個點在哪裏?這也是一種對歷史及音樂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除此之外,香港中樂團亦將於6月18日赴天津音樂廳演繹《名家名曲會津門》。此場音樂會由中樂團與天津音樂學院合辦,天津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歌唱家王宏偉與民樂系主任、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軍都將參與演出。節目開場便呈現《十番鑼鼓:將軍令》,展現江南鑼鼓的澎湃活力;陳軍的《狂野飛駿圖》則描繪草原駿馬奔騰的豪情;由閻惠昌改編的《良宵》旋律清新抒情,將帶來另一種風格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