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多年前在越南吃過一道烤魚,附帶一杯檸檬水,讓人每吃一口魚就喝一口檸檬水清新口腔,魚的鮮美味道也始終如新。我很莫名地想起國畫術語「留白」。
「留白」是中國畫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利用大塊空白來襯托畫面布局,烘染主體景物,形成疏密虛實的視野效果。生活中也常被用來形容一些必要的取捨,以便於讓焦點更為突出,注意力更側重主體——留白是在社會行為與目的之間,建立起一種更為合乎邏輯的聯繫,既有所追求,又懂得權衡,避免過度自我損耗。中外文化對於這一藝術概念的領悟,也頗有相似之處。
博爾赫斯寫過一篇散文《論科學的精確性》,利用一個虛構人物談論古老帝國的地圖製作:最初地圖只是簡單描繪標註領土,隨着帝國版圖不斷擴大,人們希望從地圖裏看到更多細節,於是越畫越大,到最後地圖尺寸與帝國的實際面積幾乎相當——人們確實能從地圖裏看到更多的東西,但也無法正常使用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與許多現代生活場景高度契合:當今科技和物質高度發達,誘惑力也在悄然提升,每天各種信息如同潮水般襲來,把每一處空隙都填得滿滿當當的,對人們的情感、慾望、意志力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戰。我有一次參加一個聚會,其間不斷有人起身到外面接電話,即使坐下來說話的功夫,大部分人也是一邊支稜着耳朵一邊玩手機或處理事情,那日理萬機的勁頭,彷彿不把空閒下來的每一秒鐘都利用好,就無法自處。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空間也是有限度的,非要想盡辦法填滿不可,結果又因為長時間處在滿負荷的超速運轉狀態下,不知不覺就被榨乾了。
懂得適度為生活留白,讓自己進退有度,是一種平衡和取捨,有了這樣的領悟才能尋找到解決各種矛盾衝突、做出有利抉擇的手段。而在具有充分迴旋餘地的同時,也是為了延長感觸,讓生活變得更為深刻。尼爾·波茲曼早年論述電視媒體對於文字閱讀的影響,認為是大量的影像畫面不斷造成的視覺衝擊,消耗了人們的心理能量,由此塑造了人們的觀賞習慣,如果不延續同樣的節奏,就會看不下去。
當今很多人面對觸手可得的各種影像或文字資源,也失去了應有的耐心,只要看幾分鐘覺得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就會迫不及待地轉到下一部。由於缺乏仔細品味感受、讓自己去領悟和感動的時間,獲得的回饋其實是破碎的,也是食不甘味的——就像博爾赫斯對帝國地圖的精妙論述:繪製成功的地圖就是懂得留白,忽略掉了很多細節,去除不必要的擾亂,才建構出了相關的意義。生活也需要留白,就像用檸檬水清新口腔後再吃烤魚,獲得的滋味也更為美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