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右)與胡中鷗結伴看展。雨竹 攝
●盧兆熹。雨竹 攝
●李尤猛。雨竹 攝
●徐嘉煬。丁寧 攝

香港美協理事陳偉與香港美協會員胡中鷗來到現場觀展。陳偉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若不是這次展覽,平時也很難見到如此完整、全面、系統,且涵蓋百年來老、中、青三代的廣東畫作。他指出,本次展覽意義非凡,因為可以讓香港市民及專業美術工作者對廣東百年來的美術作品產生更全面的了解。展區融貫中西的油畫、國畫、版畫等,大都出自留名青史、影響深遠的藝術家。他點明,展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能夠讓當代創作者看到前輩作品中的扎實感與現實主義畫風。「他們都很認真地在整個人生中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他表示,這些作品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當時社會的進步、國家發展的繁盛景象,富思想性與精神性。提及嶺南畫派的根基,陳偉認為,根基就深扎於嶺南土地的人民群眾間。從生活中來,又高於生活,隨後吸收了外來藝術,形成了嶺南畫派的特色。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香港美協理事許昭奇認為,改革開放後,廣東美術吸收了西方印象派、野獸派等多元藝術風格,更趨多元開放。許昭奇說:「廣東美術的發展有多方優勢,其一是地域位置與僑鄉優勢,廣東對外接觸頻繁,華僑帶來新思想與信息,助力藝術創新。其二是氣候和地理環境優勢,廣東氣候溫潤、地理環境多樣,孕育出色彩豐富、風格鮮明的畫作,與西北、北方等地形成顯著差異。其三是專業院校與人才培養優勢,廣州美術學院培養了大批知名畫家。」許昭奇認為,廣東美術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兼具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

展覽設計承前啟後 中英文表述得體

盧兆熹曾於大一藝術設計學院任教逾30年,他對展覽策劃抱有很高的評價。他表示,嶺南派受西方影響,讓國畫的面目有了很大變化。「國畫風格曾在一百年中都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有了嶺南派,有了與西方的碰撞,就產生了很多花樣。」此外,他認為展覽現場的中英文表述也都很得體。

當代藝術家李尤猛稱,展覽設計承前啟後。而在展覽嶺南畫家的作品中,林風眠的創作很有個人風格並具有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亦蘊含了很多韻味。具有時代感與使命感的林風眠,對中華文化有深入了解,他從色彩及技巧上、從理論及實踐上,一直堅持提倡將這些精神融入畫作,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他認為,此類展覽越多越好,期望年年舉辦,因為可以讓人們回顧前人的做法,讓大家及後輩獲得啟迪和靈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美協顧問徐嘉煬曾跟隨過嶺南畫家趙少昂學畫,亦是中國工筆畫家唐鴻的學生,他稱讚「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是全國性大型展覽,規格高、規模大,匯聚廣東與香港畫家的優秀作品,展現中西文化融合趨勢,對中國未來文化發展具啟示意義。他認為本次展覽參展畫家與作品頗具亮點,展出嶺南四大家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的作品,及早期留洋畫家李鐵夫的作品,非常難得,他並說,「李鐵夫曾將西方油畫技法引入中國,推動中西藝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