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昨日就科技金融政策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表示,堅定不移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支持科技企業用好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截至今年4月底,中證監已完成242家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備案,其中有83家為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他強調,將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利用境內境外資本市場規範發展,為科技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預期的監管環境。●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中國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7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下稱「政策措施」),令科技金融政策備受各界關注。科技部副部長邱勇表示,金融資本是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發展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政策文件起草過程中,突出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推動科技和金融「雙向奔赴」。

系列改革助「硬科技」上市融資

嚴伯進表示,近年來,中證監以科創板、創業板一系列改革為契機,破解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堵點難點。內地新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滬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佔比超過四成。去年,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新上市公司當中,超過九成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或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領域,都形成上市公司集群,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的代表性「硬科技」企業實現上市融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表示,為提升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的適配性,多部門建立債券市場「科技板」,在繼續服務好科技型企業的基礎上,支持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豐富科創債券產品體系。目前市場各方響應積極,多家機構已經註冊或者已經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據統計,現已近有100家的機構在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已經超過2,500億(人民幣,下同)。

科技金融「四樑八柱」搭建完成

朱鶴新還透露,中國科技金融的「四樑八柱」已基本搭建完成,多元金融體系初步形成。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已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4%,連續3年的增速都超過20%;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已經超過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1%,遠超貸款平均增速;銀行金融機構與企業簽訂的設備更新的貸款餘額已達到1.2萬億;銀行間債券市場投向科創企業領域餘額突破1萬億,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已超過1,900家。逐步暢通科技、金融、產業的循環,有利於促進中國高質量發展。

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科技保險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具有「減震器」和「穩定器」的作用。在集成電路、商業航空等重點領域,建立健全共保體機制,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提供風險分擔方案。

中國科技部副部長邱勇: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成果要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需要大量科技投入,也需要科學家、投資人、企業家共同努力,推動科技、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在投入方式上,強調從「財政思維」轉向「金融思維」,發揮財稅政策對金融投資的引導激勵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為提升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的適配性,多部門建立債券市場「科技板」,在繼續服務好科技型企業的基礎上,支持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豐富科創債券產品體系。

中國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資本市場在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風險共擔、加速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在「科技—產業—金融」的循環中發揮關鍵樞紐作用。

昨日公布最新政策撮要

●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創業投資「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用好用足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

●發揮資本市場的關鍵樞紐作用,支持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

●發展科技保險,更好發揮創新風險分擔和補償作用。

●加快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開展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試。

整理: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