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香港演藝學院於1985年成立,不知不覺間原來已有40年的歷史。猶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對這間新成立的學院很好奇,因為他們一來不知道演藝訓練是什麼一回事;二來,電影和電視演員訓練班的學員只需要修讀一年便可,怎麼這些演藝課程卻要學生讀3或4年那麼久呢?第三,在學院內鋪上地氈是一件很叫人眼界大開的事情。此舉一方面令學院添上貴氣和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使人對它的奢華感帶點疑惑。
我以前常常與戲劇大師鍾景輝(King Sir)談話,絕大部分時候都是談與戲劇有關的事情。他是香港戲劇學院的創院院長,所以很多時候他都會提起他和一眾「開荒牛」成立戲劇學院的經過。
King Sir表示上世紀的港督麥理浩很支持香港的藝術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港英政府打算在香港成立一所演藝學校,目的是為香港訓練本土專業的演藝人才。當時,政府官員曾向King Sir諮詢香港是否需要建立一間演藝學校,以學院制和系統化的方法培訓專業的演藝人才。對於這個破天荒的構思,King Sir的回應是肯定和支持。
之後數年,成立「演藝」這個議題在立法局內反覆討論。終於在1985年,坐落在灣仔海旁的香港演藝學院誕生,開始招收首屆學生。
雖說第一屆學生是在1985年9月才開始在「演藝」就讀,King Sir卻在1983年6月已經加入學院,因為他要預早兩年時間籌備成立戲劇學院。King Sir坦言他和多位教職員一起創辦一個學院,從無到有,是需要考慮、應付和處理無數事情和困難的。
他指出他首先要為戲劇學院訂立三大方向。何謂三大方向?第一,演員接受演技訓練時,必須操香港人的母語,即粵語。因為學院是為香港本土培訓演員,他們日後的表演差不多全都是粵語演出。第二,他強調「演藝」的存在價值全賴他日學員在畢業後,致力推動香港的藝術文化和作出的貢獻。第三,戲劇流派甚多,各師各法,但學院必須以俄國戲劇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史氏體系」為表演系的核心演技訓練模式。
King Sir形容自己當時是抱着見步行步和按部就班的心態來籌建和管理戲劇學院,不想操之過急,影響水準。所以,戲劇學院初創時,他只開辦表演系,即培訓演員。待運作順暢和理想後,學院才逐步增設導演系和編劇系。
King Sir解釋他最初只設表演系,是因為他認為戲劇培訓必先訓練演員。有了懂得演戲的演員後,才可成立導演系,培育舞台導演。而待有了演員和導演人才後,才開始培訓編劇。在循序漸進的發展下,戲劇學院便會擁有編寫原創劇本的編劇、把這些劇本搬上舞台的導演和演繹劇本角色的演員,一起炮製一台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