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鼎及其畫作 。雨竹 攝
●沈平(右)與許昭奇 。 雨竹 攝

中國美協理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萬鼎指出,徐悲鴻是一位在近現代美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美術教育中結合了現實主義精神與對新美術的開拓精神,一直影響着中國幾十年的美術教育。他表示,徐悲鴻的一大影響是引進了西方藝術的創作方法和藝術理念,並努力推廣。「他認為我們必須要繼承傳統、發揚傳統。我們把外來的東西為我們所用,把傳統繼續發揚光大,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民族藝術節節開花。」他指出,學院派中國畫領域有一個以徐悲鴻和蔣兆和為名的形容——「徐蔣體系」,二人不同的繪畫風格直接影響了美育的發展。 雖然一眾研究者對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引進等這方面持有不同看法,但多數人都對徐悲鴻對中西方技法的結合表示肯定。

群言出版社藝術總監、民盟中央美術院常務副院長何軍委是「徐蔣體系」第三代傳人,他介紹道:「徐悲鴻將西方素描造型與中國傳統水墨結合,形成『徐蔣體系』,引領中國現實主義繪畫發展,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劃時代人物。」他認為徐悲鴻對當代藝術的影響極其深遠,「徐悲鴻以素描為造型藝術基礎,通過『眼—腦—手』三位一體訓練培養觀察習慣,實現『心手合一』,為創作奠定基礎。」何軍委以自己創作的《徐悲鴻像》為例,他說自己受「徐蔣體系」影響,在造型上精準刻畫人物頭部比例與神態,表現出徐悲鴻當時手持香煙、側頭沉思的狀態,他結合傳統水墨技法,通過潑墨、線條形成點線面與黑白灰的統一,並聚焦人物臉部與作為「第二表情」的手部,通過眼神傳達徐悲鴻作為藝術家的睿智與對社會的深刻思考。

本次展出的幾件原作和珍貴書信讓香港水彩藝術研究會會長沈平印象深刻,其中包括徐悲鴻與弟子李斛的書信。他指出,徐悲鴻的繪畫技法和愛國主義精神都值得繼承。而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香港美協理事許昭奇認為徐悲鴻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藝術上的創新,也在於其對繪畫教育的改革及其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在繪畫方面,徐悲鴻將西方元素注入中國傳統國畫,引入寫實主義思想,把西洋的結構、造型等融入創作,推動傳統國畫變革。教育方面,徐悲鴻注重素描和人體、物體結構教學,培養眾多傑出人才,如吳作人、董希文等,這些人後來成為中國繪畫界的中堅力量。在個人品質方面,徐悲鴻是堅定愛國主義者,抗戰時捐畫賣錢支持國家買武器,還積極收藏古人畫作並捐給國家。」

針對此次展覽的策展策略,徐悲鴻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廖鴻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次展覽策劃不僅考慮到了徐悲鴻作品的人文情懷,亦包括其對社會的實際關懷,「他的藝術能匯集教育、少年兒童美育,他也提到美育一定是要為後代留下些高尚難忘的東西,所以展覽策劃的初衷就是,一定要把藝術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團隊希望讓徐悲鴻的品牌和其藝術再次發揚光大,為社會提供更多文化內涵和社會動力。 他表示,展覽包含徐悲鴻精品六件,如最受矚目的《奔馬》、版畫《三鵝圖》和版畫《雙貓圖》。「一個好的藝術家,永遠要與社會和民族發展同呼吸、共命運。」他指出,徐悲鴻在很多重要的歷史節點,都對國家有所作為。而徐悲鴻在抗戰期間的慷慨大義,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