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全球最大型的中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每年吸引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逾2,000人參加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今年5月10日至16日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舉辦第七十五屆賽事,香港學生代表隊今屆共有4項科研作品參賽,收穫一項二等獎及一項四等獎佳績。獲得二等獎、有機會獲推薦小行星命名的兩名中四男生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分享其得獎綠色製氫項目的緣起和特色,他們都認為,獎項激勵他們在創科路上繼續努力,其中一人更明言有意在生物醫學方面繼續發展,貢獻力量。
4作品參賽 奪二等獎及四等獎
「我們主要是希望發展綠色產氫方法,但傳統的水解方法效率不高,而這正是我們這個項目的構思來源。」中華基金中學的中四學生戴楚烽與同學葛坦倞,合力進行「Dual Functional Catalyst for Green Hydrogen Production」項目,可先對污水進行淨化,繼而通過製備的催化劑產生氫能,勇奪今屆ISEF的能源:可持續材料與設計組別二等獎。
葛坦倞解釋,市面上的鉑催化劑價格高昂,「我們把它改成一個銅、鎳、硫合金,雙金屬催化劑,這就可以使其價格降至原本的0.03%。」
戴楚烽補充,低電壓也是項目的另一優勢,「因為好多時太陽能板可做出來的電壓不高,但我們仍然可以產氫。若要量化我們的產氫能力,可以說一部智能手機般大小的一片催化劑,就可以做到相當於約2盒紙包飲品體積的氫氣。」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戴楚烽表示,目前其催化劑採用納米列陣結構,未來會進一步研究其他更適合的結構,並期望整套系統未來有機會可以在工業環境下驗證。他強調未來會繼續參與科研,期望作出更高水平、助力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項目。葛坦倞表示自己對於生物醫藥方面很感興趣,期望將來研發醫療機器人,在有關領域作出貢獻。
來自香港法國國際學校的樊銘澤以「Spherical Robot Based on Double-Pendulum Drive System: Structural Design and Motion Control Function Research」項目榮獲嵌入式系统組別四等獎。他認為代表香港參賽的過程不僅僅是一段重要經歷,更是一段開闊思維和啟發靈感的旅程。
負責組織港隊參賽的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總幹事蘇祉祺表示,按以往做法,ISEF大賽中的一等獎和二等獎得主,均有機會獲得國際天文學聯盟推薦,以個人名字命名小行星,成為「星之子/星之女」。過去20年香港已誕生近20位「星之子/星之女」,成績位居全球前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