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公屋輪候時間長,是香港住屋問題的一個痛點。為更有效解決問題,本屆特區政府提出興建簡約公屋,讓合資格公屋申請人可及早告別「劏房」、紓緩經濟壓力。元朗攸壆路簡約公屋是最早入伙的項目,該處已從一片荒草蛻變成為一個完善小區。簡約公屋項目的高效推進,不僅展現了特區政府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的決心,更凝聚了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成為標誌性民生工程。

日漸顯現社區活力

攸壆路項目2,100個單位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迅速落成,讓輪候公屋的家庭多了一個「上樓」選擇。現時該處配套逐漸完善,已有小型超市、便利店、兩餸飯、麵包店和雜貨店進駐。附近中學的學生下課後也會來光顧,漸顯新社區活力。

從招標營運機構、接受申請、審查資格到編配入伙,每一個步驟都要耗費時間。自今年3月28日開始迎接第一批住戶,約一個半月時間,已派出逾六成鎖匙,每日仍有家庭陸續遷入。雖然坊間仍有意見認為入伙速度有提升空間,但要知道入伙速度並非單純取決於行政程序,居民自身的安排同樣關鍵。舉例說,6月初適逢學校考試期,不少家長因而選擇延後搬遷;亦有基層市民因回鄉探親或原有租約問題,需時間過渡。

簡約公屋的意義,在於為基層家庭提供「第二條隊」的選擇。正如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日前分享的個案,一位母親與丈夫帶着兩名兒子從鐵皮屋「劏房」遷入簡約公屋後,終能告別蚊蟲鼠患、供水不穩的環境。孩子終於擁有安靜的學習空間,母親不再為居住環境擔憂。這種改變,遠非單純的「搬屋」,而是生命軌跡的向上流動。

簡約公屋是香港獨有的創新措施,透過內地廠房高度自動化的MiC組件生產,結合本地快速組裝,實現了3萬個單位快速落成的目標,每個項目由開工到完成都只有最多約兩年時間。這種「科技感」背後,更有社會的溫情支持:關愛基金撥款推出「特別津貼試驗計劃」,為住戶提供1,900元至12,550元的一次性搬遷津貼;中電捐贈1,000部電磁爐、歐綠保回收二手電器、社福機構安排傢俬轉贈,這些舉措減輕了基層家庭的經濟壓力,也體現了特區政府與企業和民間協作的香港精神。

繼續優化配套聆聽反饋

對於簡約公屋項目的批評聲音,筆者認為更應以正向思維面對。如有人認為簡約公屋位置偏遠,這些意見當然可以理解,但與其挑剔不足,我們更應深思推動這政策背後的意義。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談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簡約公屋正是香港集中精力解決民生問題的範例,目標正是爭取在短時間內讓數以萬計家庭告別不適切居所。

元朗簡約公屋的入伙進程,是香港房屋政策的一頁新篇章。當孩子在新居溫習、街坊在超市閒話家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建築物的落成,更是社會凝聚力的體現。誠然,簡約公屋項目仍可精益求精,特區政府還需繼續優化配套、聆聽居民反饋,讓簡約公屋成為基層市民的「幸福中轉站」,成為我們解決住房問題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