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橋會盟圖》(局部)。 網上圖片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便橋會盟圖》,是元代畫家陳及之創作的紙本白描畫,畫的是唐李世民化干戈為玉帛,在渭水便橋與來犯的突厥頡利可汗結盟修好的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北邊勁敵突厥可汗頡利就率大軍侵犯長安,直抵城外渭水便橋,形勢十分危急。橫跨在長安附近的渭水上,有「渭河三橋」,而「便橋」應是「西渭橋」。史上「便橋之盟」又稱「渭水之盟」,指的是突厥突然攻至距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只好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文官,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終以殺白馬與突厥可汗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畫家陳及之就根據這一故事畫了一幅《便橋會盟圖》。後人根據圖中的「款」寫着「祜申仲春中瀚富沙竹坡陳及之作」,以及「鈐印」(書畫上面的印章)寫着「竹坡及之戲作」,可知該圖是陳及之作於元朝至治元年(1321)的三月。

陳及之,號竹坡,生卒年不詳,畫史亦沒載,約是元仁宗(1285—1320年)時期的人。他應為文人畫家,以白描人物見長。該卷畫述及「便橋會盟」的故事,全卷可分為三大部分,全圖共繪了246人、180匹馬和4頭駱駝,堪稱是元代繪人馬最多、物景最宏大的歷史畫。

該圖分為三段,在藝術欣賞和文化賞析方面,反而在描畫胡人馬隊為重:

第一段:「出山」:山溝裏湧出大群騎隊,表演舞旗和馬上雜技、馬球等,本段的要旨在於展現突厥人的生活風情,為與唐朝會盟,起了鋪墊作用。

第二段:「歇息」:經過一番馬上運動後,疲憊的人馬漸漸停歇下來,以此過渡到下段。

第三段:「會盟」:為全卷的主題。描繪突厥首領頡利在便橋橋頭向秦王李世民講和的情景。左側是頡利可汗和僚臣,戴冠者的突厥民族,與第一段馬術馬球中的冠式截然不同,頡利可汗扎的頭巾類似蒙古族牧民的裝束,以示他欲馬放南山。而李世民端坐龍車上,神情威嚴。

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介紹過:「畫家的白描手法有李公麟的筆墨基礎,但不落前人的窠臼,揮灑自如,線條柔和暢快,細微之處仍見精神,帶有戲劇色彩的人馬動態被描繪得飛動自然,充滿了節奏感,坡腳的畫法極為簡率,使主題突出。」這是在美術眼光方面去看,自有其細膩值得欣賞之處。

反映少數民族衣着服飾

在研究人文生活和文化方面,也有值得細心分析之處:畫中黨項人的髮式和女真人的衣冠服飾十分接近,而且他們手持女真人的圓月旗。據歷史所記,在元初時,確實有大批黨項人遷徙到華北一帶,接受了女真人的統治,也讓作者有機緣接觸到黨項人的生活。

卷中人馬的組合,動靜、聚散有致。人馬的動態幅度大,變化多,富有節奏感。由於場面宏大,畫中人馬僅有寸方左右,但無論是人和馬的神情形態俱覺自然。騎手在進行馬術表演時,更露出詼諧幽默的表情。畫家在勾畫馬匹時,更善於抓住馬在運動時的體態,十分生動,而且線條粗勁渾厚、簡潔鮮明,顯示出作者極強的藝術概括力。

●任平生 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