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專家深入探討香港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方面的戰略定位與實踐路徑。

香港文匯報訊 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5周年慶典暨主題論壇上,多名專家深入探討香港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方面的戰略定位與實踐路徑。他們建議,香港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和國際人才吸引力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創科產業可持續發展,並建議改變人才培育模式,以更好地推動醫療創科發展,以及借鑒內地的分享文化,推動項目、技術和投資信息的互通。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大學教育的重點應從教到學,再由學到學生。他分享了該校正推行的學生授課方式,指學生可以在教務處登記開課,然後完成項目通過評定就能獲得學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大學培養。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在《引領教科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演講中強調,香港應成為中國引領世界的源頭創新發動機,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教育是關鍵。他提到,該校在科研領域的突出成就,並展望了AI時代大學的發展方向。

盼設產業工業教授職位

在討論環節上,香港科技園主席查毅超指出,香港創科發展迎來黃金機遇,10年來通過創科局推動,已匯聚500多家創科公司和5,000多名人才,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香港積極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和總部中心,推進「AI+」戰略,促進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雙循環合作。未來,香港將加大人才培養和國際人才吸引力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創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家亮表示,香港在AI醫院建設方面需加強與內地合作,借助內地領先的機械化和 5G 技術推動醫療創科發展。目前香港醫療創科面臨挑戰,許多大學教授專注於臨床研究和醫療服務,而非創科創業,這與高校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有關。

他建議未來可引入產業教授和工業教授的概念,改變人才培育模式,以更好地推動醫療創科發展。

阿里雲智能(東亞太北區及東南亞)資深顧問車品覺認為,香港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危機感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與內地相比,香港在信息分享和交流合作方面相對滯後。

他提到,香港的沙龍文化不如內地活躍,年輕人更關注短期利益而非長遠發展,因此建議香港加強與廣州、深圳等地的聯動,借鑒內地的分享文化,推動項目、技術和投資信息的互通。

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招彥燾表示,香港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供需錯配的問題,企業急需能夠將高新技術落地的複合型人才。目前,香港目前的人才結構缺乏科學家的大愛思維和企業家的商業思維,建議香港應鼓勵學院派人才創業,積累經驗,同時引入內地豐富的綜合型人才資源。香港作為東西方的橋樑,應精準對接全球市場,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複合型人才,如產品經理等,以推動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推廣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