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陪伴港人多年,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上月開始逐步更換發聲裝置,預計在2027年底前完成,涉及全港2,000個路口合約1.3萬套裝置,成本約9,800萬元。原有發聲裝置透過聲響和震動信號,提示視障人士行人過路燈號狀態,讓他們可按聲音提示安全過馬路;部分行人過路處車流較高、人流較少,發聲裝置附設過路按鍵功能,行人綠燈只在按鍵後亮起,以容許更多車輛通過路口。新一代發聲裝置除保留上述功能外,加入發光組件、摸讀地圖、語音位置提示、非接觸式行人路過按鍵,以及靈活聲量調節等5個新功能。有視障人士對該政策表示歡迎,認為發聲裝置幫助他們更便利出行。
視障人士中心附近優先更換
運輸署總工程師郭家駿昨日表示,原有發聲裝置大部分已運作逾20年,因超過正常使用年限令故障率有上升趨勢,運輸署已於2021年至2023年進行更換先導計劃,邀請視障人士一併參與現場測試。
他指原有裝置每年維修率約4%至7%,相信新裝置故障率更低,可節省維修成本。他透露,至今已在深水埗及油尖旺等地區更換了27個路口發聲裝置,後續會優先在視障人士中心或毗鄰學校處更換新裝置,再擴展至原有裝置的故障高發地。
原有發聲裝置是透過聲響和震動信號提示視障人士過路燈狀態,新裝置則分為藍色及灰色,由「發聲組件」及「附有行人路過按鍵功能的震動組件」或「不設行人路過按鍵功能的震動組件」組合而成。新增5項功能包括讓弱視人士更輕易找到行人過路處的發光組件;提供行人過路處完結、行車線、電車/輕鐵線等過路處布局資訊的摸讀地圖;能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讀出路過處附近街道名稱的語音位置提示;保障衞生的非接觸式過路按鍵感應器;以及可用專用設備調節的夜間操作模式。
日間聲量80分貝 夜間降至60分貝
日間原有發聲裝置聲量為80分貝,夜間則調低至60分貝,但仍有可能對附近居民造成影響。新裝置在夜間減音模式下,運作聲量較現時更低。當視障人士需要過馬路時,可利用新增的專用無線裝置或運輸署「香港出行易」手機應用程式的遙控功能,短暫提高發聲裝置的聲量。郭家駿表示,運輸署將在今年第三季經香港盲人輔導會一次過免費派發約1.5萬件專用無線裝置供視障人士使用。
視障人士關注交通事務聯席召集人李啟德指出,香港的視障人口比例約3%,屬全球最高比率的地區或城市,當中絕大部分為後天失明,「要讓他們重新融入生活,社區或地區的無障礙設施必不可少。」後天失明的他認為,原有發聲裝置聲音分散,人多車多時難以準確判斷聲音;新裝置則增加「低音低頻」,讓視障人士「聽起來集中很多。」
對於新裝置新增摸讀地圖及語音位置提示,他指過往外出需牢記街道路線,「有時候數路口數錯或被旁人碰撞後失去方向會很麻煩,甚至需要尋求路人幫助才確定自身位置,新增功能可彌補這缺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