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不少消費者感慨:陪拍就像開盲盒,拍得好壞全憑運氣。香港文匯報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被網友吐槽最多的就是「貨不對辦」,成片效果不佳。還有一些體驗者反映陪拍師太強勢,不尊重客戶意願。此外,費用報銷問題、「逃單」、被「鴿」等也是比較常見的矛盾導火索。
大學生小周曾在小紅書上找了陪拍,約定4小時300元。對方號稱熟悉北京各大景點,有5年「拍齡」,於是他爽快地轉了100元定金。可等到拍攝當天卻被陪拍師拉黑,他這才意識到被騙。多次體驗過陪拍的李燕女士提到,她尋找陪拍師時會通過社交平台找到發帖量多、發帖周期長、評論區中有不少好評反饋的商家,並且出於安全考慮,她會特意將與陪拍師的見面地點選在人群密集場所。
「有的顧客會把攝影師當拎包員任意使喚,還有時在服務過程中雙方都很開心,但對方收到照片後卻以不滿意為由翻臉……」陪拍師陳勇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吐槽曾遇到的「事兒多」客戶,他曾遇到兩次客戶「逃單」情況,在把拍攝成片發給客戶後,就被客戶「拉黑」,尾款都沒有收到,「經歷過這些以後,我現在都會提前和客戶收50元作為定金。」
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易生糾紛
對此,很多消費者也是「一肚子苦水」。網友「傾城」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反映,在小紅書上找了陪拍,一天下來拍了逾千張照片,只有兩張能用,拍照技術堪憂。她以「成片效果不佳」為由跟陪拍師商討解決方案,但對方一口一個「騙子」回懟,雙方發生激烈爭吵。北京專業攝影師王女士透露,一些人跟風入行,實際拍攝水平並不好。
「當前陪拍服務多由陪拍師與客戶通過微信或電話約定地點、費用等細節,鮮少簽署書面協議,一旦發生糾紛雙方維權困難。」貴州瀛黔律師事務所律師彭興鎔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陪拍行業缺乏普遍適用服務標準,但本質是僱傭者和被僱傭者形成的勞務服務關係,可歸為勞務服務合同範疇。建議雙方交易前核實身份並明確陪拍內容、時間、地點、費用等細節,無法簽署書面文件時也盡量以電子郵件、微信文字確認。消費者應優先選擇設有投訴舉報功能的平台,締約時明確糾紛情形及賠償辦法並保留通話、微信記錄等證據,協商不成先通過平台投訴,數額較大可訴諸法院。
彭興鎔建議,網信管理部門會同市場監管、景區等部門將陪拍行業納入監管,制定管理規範與行業標準,推廣統一合同範本,同時要求平台完善身份資質審核、信用評估機制,提高准入門檻,並建立與主管部門聯動的投訴處理機制,以促進行業健康規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