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剛 立法會議員

特區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20日公布首階段旅遊熱點落實項目,對於提升香港旅遊市場的競爭力,吸引更多遊客訪港,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受惠中央持續擴大內地居民來港個人遊及國家不斷擴大免簽證受惠國家與地區政策,香港旅遊業持續復甦,今年訪港遊客料將接近5,000萬人次,雖較高峰期的逾6,000萬人次仍有一定落差,但隨着特區政府多項吸引遊客舉措的落地實施,加上本港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獨特的山海及人文景觀,以及不斷發掘拓展的特色景點的獨特吸引力,預期將吸引更多遊客來港。

首階段旅遊熱點落實項目合共有9個,包括開放舊油麻地警署、紀律先鋒巡禮、香港工業品牌旅遊、「四山」旅遊、活化前紅磡鐵路貨運碼頭、九龍寨城公園重現電影經典場景、舊城中環深度遊、紫花風鈴木園,及維園市集,由今年第二季至明年第四季陸續推出。事實上,疫後全球旅遊市場已經衍生出許多新型旅遊模式,各地遊客更加注重旅程中的參與和體驗,更加喜好獨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觀。以香港為例,愈來愈多海外遊客乃至內地遊客,看重的是別具一格的、無可替代的「港味」,「旅客很想去,不去會感覺若有所失,沒有打卡會留下人生遺憾」。

讓旅客深入體驗香港遊情懷

特區今次推出的9個有吸引力的特色旅遊項目,涵蓋特色遊、生態遊、文化遊、深度遊、打卡遊及地道美食遊,共通點是有香港特色、有新意及新體驗、打卡性高、吸引力強。以舊油麻地警署為例,交通位置便捷,可讓旅客「登堂入室」,感受「老差館」布局及氣氛,及香港影視名場面,讓旅客體驗更精彩。若果能夠在館內有不同時代不同着裝的帥哥靚女「警察」互動,相信能夠吸引更多遊客。

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樞紐,香港擁有獨特的多元融合的「混血基因」。中環「大館」與黃大仙祠共存,嶺南圍村與當代藝術展覽相映成趣。以「大館」為例,活化後已經成為本港頗具特色的文化地標,年均吸引超300萬遊客,為發掘「文化沉浸式旅遊」提供了不可複製的成功案例。

香港擁有284個離島、大片郊野公園及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屏山文物徑、鹽田梓藝術節等項目,尚未能為外界所認知。因此,特區政府應積極考慮聘請網紅、影視明星做代言人,通過公眾人物實地體驗,讓這些別具特色的景觀為外界所熟知,成為遊客的新打卡點。同時,為配合各地遊客的不同需求,增設多種語言文字的路牌指引、解說,讓遊客通過深度體驗,加深對香港的喜好,並借助他們在小紅書等網絡平台宣傳推廣。

東南亞國家以低價生態遊分流客源,澳門憑藉「世遺+娛樂」模式吸引過夜旅客,新加坡則通過政策補貼搶佔會展旅遊市場。香港則可挖掘本土故事,如通過電影場景再現九龍寨城歷史;參考東京「下町老街」模式,將深水埗的劏房藝術、油麻地果欄活化為人文體驗空間;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機制,打造灣區海岸海島海景遊,實現灣區資源優化共享。

整合旅遊資訊平台增宣傳力度

旅遊資訊已經成為網絡時代決定旅遊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為此,特區政府應該將散布於旅發局、漁護署、路政署、環境局、食環署等各部門的相關資訊,整合成為一個統一的便捷的旅遊資訊平台,借力網紅,鏈接小紅書等平台,加工製作系列景觀介紹,從景點特色到交通食宿等一應俱全地展現給遊客,讓遊客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喜好安排並調整旅遊路線。

過度依賴短期收益勢必導致文化失真。例如,旺角「女人街」因迎合遊客而充斥廉價商品、翻版山寨產品,廟街夜市也因為食品貨品單一而漸漸失去吸引力。若缺乏文化保育機制及與時俱進的市場應變求變思維,缺乏新意少點花樣,就難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故此香港特色旅遊的機遇,應植根於其不可替代的多元文化基因。今次規劃推出的九大景觀,只是特色香港其中的一個角落、一個縮影。要徹底摒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過時觀念,不斷推陳出新,通過精細化運營、社區協同與創新技術,方能在全球旅遊版圖中重新演繹獨具特色的、令人神往的「香港味道」,讓香港既是遊客走向世界、走進中國的中轉站,更是多元文化深度體驗的目的地、各國遊客嚮往的「此生必遊」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