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
5月初,沙田區議員與美林邨居民,以及來自學校和公益服務組織的持份者,在「幸福先行 · 預試計劃」——社區參與設計思維工作坊就「何謂幸福」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這場由房屋署委託的設計顧問主導的活動中,持份者以樹木為主題,探索如何以「綠色生活」的概念去優化屋邨的生活空間,實踐「參與式治理」。
美林邨的「綠色基因」,其實早在建邨時就有了。規劃者既在名字上取其「美好林木環境」的寓意,又保留了原址的原生龍眼、槐樹等樹種,讓自然與建築共存。屋邨的樓宇命名也極具巧思,全部以「木」為部首,如美楓樓、美槐樓、美桃樓,形成了一套「植物符號系統」;這在1970年代以數字(如第一座、第二座)命名公屋的普遍做法中,顯得別樹一格,亦奠定了屋邨與林木共生的身份認同。
綠色生活融入建築之中
這種「綠色基因」也延續到邨內的各種建築設計。美林商場中庭的金字塔天窗,將自然光引入中庭,融合了建築美學與環保功能,在那時代是公共空間設計的重大突破。而中庭上蓋的三角形更被巧妙地化作邨內的視覺符號,暗藏於橫跨明渠的行人天橋、置放於行人通道的上蓋,以及成為屋邨標誌(用三角形頂部構成樹木形象)。這些細節塑造了美林邨獨有的建築語言,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與林木意象對話。
多年來,美林邨的綠化環境一直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2000年代,美林邨的大葉榕入選房委會「屋邨十大最受歡迎樹木」,成為住戶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觀之一。今天房屋署進一步將綠色生活概念融入「幸福先行·預試計劃」,希望透過設計優化,讓美林邨成為公共屋邨綠色生活的榜樣。
在社區參與工作坊中,設計團隊帶領居民實地考察邨內樹木的種類,從龍眼樹、白楸,到血桐與石栗,邨內的植物多樣性令人驚嘆;又安排學生將收集到的樹葉製成標本於街站進行展示,讓更多街坊了解美林邨的自然資源。
居民參與治理共創幸福
實踐「參與式治理」是這次工作坊的亮點之一。多名沙田區議員積極參與其中,與居民一同考察休憩空間,並就「綠色走廊」的構想討論改善建議,讓日常生活與自然無縫連接。例如,有長者提到,邨內西邊的休憩區午後受西斜影響,居民因此多集中於東邊乘涼,建議未來設計充分考慮陽光角度,增設遮蔭設施以提升舒適度。
區議員的角色不僅是橋樑,亦是倡議者;了解到居民對人文歷史的重視,有區議員曾建議增加以樹木為主題的公共藝術設施,例如以「梅子林」歷史為靈感,在邨內牆面設置馬賽克壁畫,將人文歷史與綠色生活結合。
在地區設施及工程委員會上,區議員也提出建設性意見,討論如何延伸「綠色走廊」至大圍明渠;同時,因為明渠曾因暴雨受到嚴重損毀,未來活化方向必須兼顧抗洪能力與安全,構建藍綠結合的「藍綠走廊」十分重要。此外,區議員應回應居民期望,增設單車停泊設施、緩跑徑、休憩處以及寵物公園,全面提升公共空間的多元化與實用性。
美林邨的綠色生活,並非單純地種植更多的樹木,而是將自然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通過設計與「參與式治理」,讓居民在共創過程中建立歸屬感與幸福感。未來房屋發展,將加強提供舒適的公共空間,讓長者習慣多外出乘涼或與人傾談,有助開闊身心。美林邨正是這種「提質」社區治理的最佳實踐。隨着「綠色走廊」的逐步實現,美林邨的幸福生活會如其邨名所寓意的那樣,在綠意盎然的林木間生根發芽、枝葉繁茂,成為沙田區公屋規劃中的一抹亮色,也為未來的社區營造提供啟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