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國際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 OECD)在2018年發布《OECD 2030未來教育與技能計劃》,提及全球迎向瞬息萬變的未來將會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挑戰。隨着時代的變化發展,各行各業對具備兩個專業的複合型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大學教育怎樣應對社會對一專多能和才德兼備的人才要求?因應教育的新里程,大學應如何改革教師教育課程、加強師德培養、在教學中融入新科技元素、擴闊教授主科以外的知識?

本文將探討教師教育課程怎樣應對未來社會的改變,作出調整,在持續發揮教大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提升學生多元競爭力。 

現今的教師專業不可只按照教學課程指引教授主科知識,而需要延伸至加強教育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工作經驗,使學生不斷深化既有知識的同時,亦有多元知識的裝備。教大為助力學生準備迎接未知的未來,結合與教育學位相關的非教育學科課程,例如:幼兒教育與心理學、小學數學教育與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中國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等。學生亦必須參與非教育學位的實習,以汲取其他的工作經驗、積累經驗及擴闊視野。 

學生具備「通用/21世紀素養」至關重要,北大學者研究分析,最受重視的七大素養有創造性與問題解決、資訊素養,以及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等。而教大將於2025/26學年引入全新的課程元素,特別涵蓋這些素養的四大重點,包括數碼能力、國家安全與法律教育、創業與創新及國情體驗。

此外,亦增設「人工智能素養」及「數碼素養」科目,規劃學士學生修讀兩門有關創業與創新的科目,藉以接觸形象管理、市場營銷、創新思維和溝通技巧等專業知識,並學習孕育企業及創新文化。學生亦要修讀「國家安全教育與香港教師法律議題實踐」科目,除了認識國家憲法、基本法和國安法,亦可以進一步裝備學生有關學校法律議題及教師應有的操守知識,加深對國家安全教育的認識和培養愛國情懷。

鞏固師德教育 

教育局於2022年12月推出《教師專業操守指引》,當中清晰列出教師應有的專業操守及行為規範,並以例子說明教師「應該」和「不應該」做的行為,亦列舉曾受理的案例。教大為了樹立良好的教師品格和價值觀,實行「教師專業操守與道德要求」,並革新課堂內容、強化學校體驗及增設聯課學習等,除了讓學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局所編制的《教師專業操守指引》,還要在實習後對「如何在實際的教學環境應用指引」作深入反思。

豐富多文化學習體驗機會 

「全球一體化」概念表明,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把世界各地連接起來,各地是相互相依的。這發展對教育改革的影響亦十分重大。

為了幫助學生擴闊在香港以外的視野,提高對全球及內地議題和文化的認識,教大竭力聯絡世界各地及內地的學校和機構,為學生提供環球性及在內地的學習體驗,其中就有大灣區考察、與曲阜師範大學合辦的「教師鼻祖故里行」師德教育體驗營等。 

希望新課程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經驗,培育他們成為才德和創新視野俱備的教師或專業人才。

●鄭美紅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學術)、教師教育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