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飛的另一位「兄弟」、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認為,陳逸飛的精神一直鼓舞文化工作者克難前行。

為什麼要紀念陳逸飛?正如陳逸鳴所言:「他留給這個世界的,不只是油畫,更在於他的精神力量。」近年來,陳逸鳴一直致力於陳逸飛精神的學術梳理,從拍攝專題紀錄片,到舉辦展覽、出版畫冊和《青年陳逸飛》一書,也是在他的推動下,首個以陳逸飛名字命名的美術館——金臣·亦飛鳴美術館在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揭幕。「我一直問自己,如果我不做這些事,那麼誰做?因為我也是畫畫的。」

何為陳逸飛精神?陳逸鳴認為是「自由、創新、多元」,而陳逸飛的另一位「兄弟」、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則對這六個字還有更加細化的闡述。

因為與陳逸鳴是小學同班同學,陳燮君自小就視陳逸飛為兄長。差不多70年前,他常和陳逸鳴一起出外寫生,還目睹他為了打乒乓忘記回家吃飯而被陳逸飛揪着耳朵走。30多年前,他在美國作訪問學者,與陳逸鳴一起親見名作《潯陽遺韻》初成。20年前,又是他主持了陳逸飛的追悼會,他帶領上博團隊幾乎搜盡了全上海的白色鮮花來布置告別大廳。陳燮君說,即便當時發着高燒,但陳逸飛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不敢有片刻懈怠。他始終認為,陳逸飛是海派文化的代表:海納百川,勇立潮頭,對於外來優秀文化吸收卻不照搬,對於傳統堅守卻不固守。這些精神和實踐對今人依然有着深刻的啟發性意義。

當然,在探索和前行的路上,一定還會有曲折和新的困難,但陳逸飛早已用畢生實踐告訴我們:不必介意,你永遠往前走,像「開路先鋒」一樣的,循着我們的鐵軌指引的方向,大膽地、勇敢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