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酒吧」注重活動主題的趣味性,而「小紅書」是「學術酒吧」活動邀請公眾參與的主要平台。主辦方一般在各平台公布活動內容預告並讓參加者預約報名。對觀眾而言,參加在晚間舉辦的「學術酒吧」活動,部分原因是打算在下班或下課後的時段,在這裏放鬆心情,聆聽有趣的學術分享,沖掉所謂「班味」。故此,雖說是「酒吧」,但「學術酒吧」活動給予的社交需求、知識科普性,遠遠大於喝酒本身。當然也不能否定,酒品要有一定的質量,有時甚至讓酒品配合當天討論的學術主題,更突出酒吧主理者的知識涵養與經營眼光。

有分析認為,「學術酒吧」雖然以娛樂形式展現學術、引發思考,別具趣味,但只用短短幾十分鐘介紹一門可能是深奧的知識,內容又沒有經歷過嚴謹的口試以及論文審批過程,始終不能替代嚴肅的學術討論。的確,「學術酒吧」不是正式的學術探討,有時甚至會予人「表演」的感覺。不過,任何知識都是寶貴的,任何學術成果,固然要經得起專家學者們的反覆討論、引證定論,但同時也要讓普羅大眾理解和接受,在世俗中得以普及。「學術酒吧」不用參與者正襟危坐,鬆弛的分享環境反考驗主講者本身具備的知識能否入世,並在跨越身份界限的對話空間中與觀眾交流,發掘的可能不是學術理論的深化,而是「聽不聽得懂」、「容不容易明白」,甚至可以吸納更多民間智慧,為探尋與傳授學問掃除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