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知香港暫時還沒有專門的「學術酒吧」或者舉行過「學術酒吧」活動的酒吧。雖然如此,過去也有組織舉辦面對普羅大眾的學術分享活動。例如以推廣國學為宗旨的學海書樓,定期在公共圖書館舉辦國學講座。很多教育界年長一輩提起學海書樓,都會回憶起年輕時聆聽那裏的國史專家作寶貴的分享,幫助他們找到更多研究和教學資源,更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好、同業,日後互相切磋聚會,個別更因參加活動邂逅另一半,締結良緣。
固然,時代變遷,學術分享在數字年代,形式和表達上應該更加百花齊放,傳播手法應該更生動淺白,活靈活現。今天內地的「學術酒吧」活動所帶來的啟示,是年輕一代對學問有一定程度的追求,不是為了取得較好學歷或學習專業技能覓得更佳事業發展,而是對深層次的思想交流的渴求,以及在社交互動中探尋心靈的契合,擺脫「吃喝玩樂」的物質需求與感官刺激。
在香港,好像公共園書館、大會堂的演講廳和活動室,都可以考慮化身成輕鬆分享知識的場地。受到場地條件所限,活動固然不能如學術酒吧一樣可以喝酒,不過回顧內地「學術酒吧」的原意,基礎目標是學術分享。舉辦輕鬆的知識分享活動,有沒有機會暢飲,相信不會對觀眾們參與活動的意慾產生太大影響,反而應注重的是知識的豐富度與傳播知識的趣味性。「學術酒吧」活動的內涵,相信可為未來圖書館在數字年代進一步發揮其知識寶庫功能帶來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