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近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現,加上香港的斜坡老化及城市急速發展,山泥傾瀉風險對市民安全構成極大威脅。香港特區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表示,根據過去約60年山泥傾瀉紀錄,約兩成發生於之前未曾發生山泥傾瀉的天然山坡上,故去年處方已完成系統性研究,推行一系列措施,逐步提升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年度目標,爭取一年內完成編制全港天然山坡目錄並試行《智慧斜坡紀錄冊》。同時,今年將透過兩個運輸及物流局的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試驗利用自動化無人機技術,作斜坡安全管理,範疇包括工程管理、斜坡監察,以及緊急應變。
土力工程處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本港去年全年降雨量為2,309.7毫米,較1991年至2020年的正常值少約5%;年內天文台曾發出4次紅色暴雨警告及一次山泥傾瀉警告。雨量減少情況下,香港去年共錄得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較前年的601宗大幅減少,亦低於過去35年平均每年約300宗,全部不涉及人命傷亡。
去年的山泥傾瀉事故報告中,約70%影響道路、行人路、寮屋及建築物。土力工程處副處長(港島)岑家華解釋,山泥傾瀉和雨量有密切關係,「雨量較高,山泥傾瀉的次數亦較多,去年大暴雨次數及雨量均較少,接獲的山泥傾瀉數目亦相對少。」
針對2023年9月因極端暴雨引發的筲箕灣耀興道特大山泥傾瀉,土力工程處已於去年完成研究,評估事故原因與該山體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水文環境有關,該花崗石坡存在平行的剝蝕節理結構。岑家華強調,天然山坡風險不容忽視,「即使沒有山泥傾瀉紀錄的天然山坡,對現有設施仍構成一定風險。」
他續說,除耀興道外,2023年9月的極端暴雨亦令石澳道發生山泥傾瀉,導致一段石澳道來回方向全線封閉兩天,「該唯一行車通道被山泥阻塞,數百名石澳居民因而被隔離。」
現行《斜坡紀錄冊》僅涵蓋人造斜坡,土力工程處宣布會將之擴展至全港天然山坡,預計一年內完成數以十萬計的目錄編制。岑家華表示,該處亦會在3年內逐步增加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每年工作目標,包括天然山坡風險緩減工程目標由30幅增至40幅、鞏固政府人造斜坡目標由150個增至200個,以及為私人人造斜坡進行安全篩選研究的目標由100個增至130個,估計部門會增加33%工作量,開支預算會由現時每年約11億元,增至14億元至15億元。
「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
他續說,已將耀興道上方的山體及另外3個具有類似特徵的天然山坡,包括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一帶,以及畢架山近大窩坪納入該計劃進行災害評估。不過他強調,檢視結果不代表該3個天然山坡會發生山泥傾瀉,但會以「小災可避、中災可擋、大災可逃」的治理概念進行下一階段的詳細研究,以確定其潛在危險及可能引致的後果,再進行所需的風險緩減工程。
用創科及大數據強化斜坡管理
土力工程處亦會利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分析,強化斜坡管理及應對山泥傾瀉風險的能力,包括會在今年雨季試行《智慧斜坡紀錄冊》擴展數據庫的資料,例如防治工程紀錄、維修保養紀錄等,有助更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提升斜坡安全管理功能。
岑家華透露,該處亦將透過兩個運輸及物流局的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以自動化無人機在目標工地或地區進行實時監測和收集數據,測試遙感技術應用,「包括透過光學雷達掃描、紅外線熱成像相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數據等。」
居民冀美化耀興道曾山泥傾瀉斜坡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香港前年9月經歷世紀暴雨,導致筲箕灣耀興道一幅天然山坡塌下大量山泥。有立法會議員表示,當時冧山泥的位置目前已被混凝土噴漿,再加上金屬防護網覆蓋,路政署亦重開南面行人路、行人過路處、泊車位、巴士站等配套設施。他指出,土力工程處使用人工智能處理檢測斜坡數據,有助於降低實地勘察的人力及時間成本,變成主動防禦。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耀東邨對出耀興道斜坡於前年9月8日山泥傾瀉至今已逾20個月,當日除了大量沙泥掩蓋耀興道,居民最擔心斜坡上仍有不少巨石,有機會塌下。因此封閉多時,進行山坡鞏固工程,以及山泥傾瀉風險緩減工程。
現時已完成耀興道斜坡的鞏固工程,有居民認為,在斜坡噴上混凝土後雖然變得安全,但外觀較突兀,因此希望雨季後可以為鋪上混凝土的山坡進行美化。對於土力工程處計劃利用人工智能監察斜坡,他表示歡迎。「香港天然及人工斜坡俱多,更有偏遠或人力難以到達的地方。因此運用人工智能可同時處理及監測更多斜坡數據,降低實地勘查的人力及時間成本,大幅提升預防山泥傾瀉的安全性,由過往山泥傾瀉後才作出跟進,變成主動預防。」
蠔涌新村屢水浸 涉私地難改善排水系統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特區政府一直優化現有並推出新措施,以減少山泥傾瀉及水浸對市民造成的影響,但一些地方卻因涉及私人土地,必須業權擁有人通力合作,才可令政府改善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將軍澳西貢是常見的水浸黑點,其中蠔涌新村因有不少丁屋及私人屋苑相繼興建,破壞了原有的排水系統,多間獨立屋常在暴雨期間變成水塘。有居民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形容,每逢紅雨黑雨便出現嚴重積水,不僅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更暴露村內規劃與監管的漏洞,盼特區政府提供援助。

在該村分別居住了近20年及13年的David及林太太去年5月向香港文匯報反映,所居住的獨立屋原有暗斜道路,幫助雨水經過旁邊的停車空地排走,惟近年有發展商在附近停車空地興建約1米石牆圍封,僅留下3個約保齡球大小的排水口排水,去年一場暴雨令石牆堵塞排水處,導致洪水入屋不少傢俬報銷,由於屬於天災,難以通過保險理賠,損失慘重。雖然有關政府部門早年已提出進行排水渠改善工程和增設排水渠,惟因涉及私人地段,游說業權持有人同意的工作艱巨,令工程停滯不前。

業主擅自築牆 阻斷排水路徑
事隔一年,他們再次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過去已多次向有關部門及發展商投訴,惟問題仍未解決,最終亦只爭取到1米高石牆處加裝一個小型抽水泵,極端天氣下所發揮的作用難以得知。林太太指出,蠔涌新村屬不同業主私人所有,近年新增多棟平房,部分居民為提高居住實用性而擅自砌築圍牆,阻斷原本自然的排水路徑,「以前空地能自然導水入河,築牆後水全堵在村裏」,加上新建房屋地基普遍被抬高,形成「高地圍低地」的不利地形,「導致水全部流向我們這些舊有的單位,但水又被石牆阻擋,加劇積水聚集。」
為應對新一輪雨季,他們均已採取臨時防範措施,如在門口堆砌沙包、家門縫安裝防水膠條,以及在木門上安裝鐵板等,但終究治標不治本。他們指出,該村雖屬私人土地,但仍期望政府有關部門能牽頭規劃系統性排水方案,要求開發商承擔相應責任。他們補充,發展商曾稱會在工程完成後重新建一道「更靚」的新牆,他們則只期望能拆除原有石牆用以排水,改建帶導水孔的柵欄,同時擴建公共水渠,將雨水引入附近河道。
記者發現,地政總署於村內張貼告示,顯示該署已於本月6日發出「建議在新界西貢鄰近蠔涌進行鄉郊改善工程」公告,指正研究在附近展開排水渠設置工程的可能性。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