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一直優化現有並推出新措施,以減少山泥傾瀉及水浸對市民造成的影響,但一些地方卻因涉及私人土地,必須業權擁有人通力合作,才可令政府改善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將軍澳西貢是常見的水浸黑點,其中蠔涌新村因有不少丁屋及私人屋苑相繼興建,破壞了原有的排水系統,多間獨立屋常在暴雨期間變成水塘。有居民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形容,每逢紅雨黑雨便出現嚴重積水,不僅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更暴露村內規劃與監管的漏洞,盼特區政府提供援助。
在該村分別居住了近20年及13年的David及林太太去年5月向香港文匯報反映,所居住的獨立屋原有暗斜道路,幫助雨水經過旁邊的停車空地排走,惟近年有發展商在附近停車空地興建約1米石牆圍封,僅留下3個約保齡球大小的排水口排水,去年一場暴雨令石牆堵塞排水處,導致洪水入屋不少傢俬報銷,由於屬於天災,難以通過保險理賠,損失慘重。雖然有關政府部門早年已提出進行排水渠改善工程和增設排水渠,惟因涉及私人地段,游說業權持有人同意的工作艱巨,令工程停滯不前。
業主擅自築牆 阻斷排水路徑
事隔一年,他們再次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過去已多次向有關部門及發展商投訴,惟問題仍未解決,最終亦只爭取到1米高石牆處加裝一個小型抽水泵,極端天氣下所發揮的作用難以得知。林太太指出,蠔涌新村屬不同業主私人所有,近年新增多棟平房,部分居民為提高居住實用性而擅自砌築圍牆,阻斷原本自然的排水路徑,「以前空地能自然導水入河,築牆後水全堵在村裏」,加上新建房屋地基普遍被抬高,形成「高地圍低地」的不利地形,「導致水全部流向我們這些舊有的單位,但水又被石牆阻擋,加劇積水聚集。」
為應對新一輪雨季,他們均已採取臨時防範措施,如在門口堆砌沙包、家門縫安裝防水膠條,以及在木門上安裝鐵板等,但終究治標不治本。他們指出,該村雖屬私人土地,但仍期望政府有關部門能牽頭規劃系統性排水方案,要求開發商承擔相應責任。他們補充,發展商曾稱會在工程完成後重新建一道「更靚」的新牆,他們則只期望能拆除原有石牆用以排水,改建帶導水孔的柵欄,同時擴建公共水渠,將雨水引入附近河道。
記者發現,地政總署於村內張貼告示,顯示該署已於本月6日發出「建議在新界西貢鄰近蠔涌進行鄉郊改善工程」公告,指正研究在附近展開排水渠設置工程的可能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