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慧林的父親沈墨寧醉心中國文化,對工匠精神尤其着迷,更是一位木雕及古董音樂盒收藏家。沈墨寧的辦公室裏珍藏許多木雕藏品,這只是沈墨寧3萬餘件明清木雕藏品中的冰山一角。他認為,這些古代無名工匠的作品值得被世人重新看見和審視,精美繁複、裁雲鏤月的木雕工藝和它所代表的傳統文化,都值得傳承與發揚。
沈慧林介紹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父親從香港回到故鄉杭州參與杭州手錶廠的投資及股份改革。為方便工作,他在廠房旁建了一間自住的房屋,並希望這間房子體現中式風格,而木雕是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於是裝修的時候就開始找各類木雕作品。
由於適逢改革開放初期,許多農村人翻新舊物,認為家中保留清朝遺留的木雕、木具等沒有價值便丟棄,沈墨寧覺得非常可惜,便一一收集起來,數十年來累積數以萬計有價值的木雕。沈慧林認為,這些古代無名工匠的作品滿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每一件作品背後都可能有自己的文化故事。
從小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沈慧林在積極發展事業的同時,亦不忘傳承中華文化,更把木雕文化融入一向是西方主導的陀飛輪鐘錶之中,開發出香港的自家品牌。
他介紹道,錶肉的陀飛輪是西方發明的技術,但錶面上的木雕圖案卻是東方藝術精髓,代表着中華文化與西方技術的有機結合,非常有意義。
將多用人工智能提升生產力
沈慧林表示,企業成功應回饋社會,他將慈善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部分,故鼓勵員工參與義工活動。在現時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堅持愛國愛港是每一名商人應盡之責。未來會更多使用人工智能來提升生產力,以產品為依託,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繼續向世界每個角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