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實時分配的紅綠燈,以感應器探測智慧緣色集體運輸系統,車流及人流。 土木工程拓展署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為配合洪水橋/厦村和元朗南新發展區,特區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將分三階段推展全長約16公里的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處處長陳家豪昨日在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該系統在設計上有彈性,可以配合智軌(ART)或公車捷運系統(BRT),當中部分路口將與原有馬路系統共用,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共用路面,為免多車爭路,政府擬引入人工智能(AI)系統,按車流實時調節交通燈號。政府明年會就首階段建造工程及系統採購和營運合約招標,2031年或之前完成工程。

系統透過影像等了解路口狀況

在洪水橋/厦村興建的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將服務區內30萬居住人口及約16萬就業人口。整項工程無須實體軌道和架空電纜,但會跟其他交通工具共用路口,陳家豪說:「我們會引入先進人工智能實時交通燈調節系統,系統會透過影像或其他測量方式,了解現時路口其他道路情況,例如私家車或巴士比較多車,會否分多點時間給其他路線?適當分配時間,令到最快時間疏導到車輛分流。」

他透露,1號線的第一階段全長4.5公里,包括7個站點,每個站相隔600米,同時會引入創新科技,例如車輛便用低地台設計,方便乘客上落,車站亦會有蓋。走線由泥圍開始,途經未來屯馬線洪水橋站、新發展區的市中心、住宅區,到物流企業科技區,配合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第二期發展,走線都頗成熟。2號線往來流浮山和屯馬線天水圍站;而3號線則連接天水圍站至元朗南新發展區。

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大部分路段是專用道路,配合智軌(ART)或公車捷運系統(BRT)。其中,ART是一款於路面行駛的結合路面電車、輕軌與公車捷運特點的大眾運輸工具,設計與三節電車近似,該系統通過車載傳感器識別地面繪製的虛擬軌道從而讓列車自動跟隨運轉;而BRT則是一種以公車為基礎而發展成的大眾運輸系統,結合地鐵與輕軌的容量、速度與公車系統的低成本、靈活性和簡單性,並能提供近似鐵路的服務水準,被喻為「地面上的地鐵」。

智慧綠色集運料每小時可載萬人

政府仍未決定使用哪種系統,陳家豪稱:「快速公交系統BRT,即巴士、即(快)捷巴士,或智軌、叫ART,都可以使用。快速公交系統通常是兩截,乘客量大約一部兩節車輛130人左右;至於智軌有時是有三節,設計容量大約是180人左右。透過不同發車安排,初步預計一個系統,每小時最高流量可以去到8,000至一萬人。」

對於有關安排,有立法會議員除了擔心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會同其他車輛「爭路」,亦擔心成本效益低。香港新方向新界北議員張欣宇指:「輕鐵就是一個經驗,一開始規劃,都是指哪些路口輕鐵有優先權,但隨着該區人口愈來愈多,真的住滿,其實必定多了路面交通,這時路口兩邊不滿意,輕鐵指不可以減少優先權,否則運載力受影響,路面那邊指輕鐵一過,四個路口都要等很耐才能過,這種矛盾至今不可調和。」

民建聯新界北議員劉國勳說:「視乎當區人口增長,以及產業發展,以及計算成本。事實上不論重軌也好,或『雲巴』這些輕軌也好,都需要一定基建。似乎在洪水橋已有數條重鐵線時,用智慧綠色運輸系統更符合成本效益。」

實政圓桌新界西北議員田北辰指出:「可行票價是多少,可能只是數元。你輕鐵都是收數元,你在該區兜來兜去都是數元,在這個大前提下真的很有可能,政府在投標要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