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汶軒 中西區議員
去年施政報告提到,要「拓展具特色旅遊產品」,其中包括「積極推動賽馬旅遊」。誠然,香港賽馬運動歷經多年發展,已成為非常成熟且舉世知名的賽事品牌,比如說2024年的「浪琴香港國際賽事」便吸引超過8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入場觀賽。香港賽馬不僅塑造了獨特的城市文化符號,更創造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適逢其會,國家《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科技賦能、全鏈升級、文旅融合」戰略目標,如何在賽馬的傳統優勢和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養馬以及與馬匹相關的體育活動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是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響應國家發展規劃的關鍵一步。
整合產業鏈帶動消費
馬的全產業鏈可分為上、中、下游,也就是《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強調的「一二三產業」。馬的產業鏈上游,主要涉及基礎科學研究,一般統稱為「馬科研」,當中包括馬種科技、飼料配方與生產、營養保健科技以及馬匹疾病防治。肯塔基馬研究機構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運動生理學研究機構之一,有不少意義重大的研發產品,比如經常到各地出賽而承受舟車勞頓、比賽壓力的馬匹,很容易出現紅血球生成受到抑制、紅血球壽命縮短或因出血而流失增加的情況,而他們研發的Hemabuild配方,可以給馬匹用於預防貧血、維持正常血液狀況。除此以外,他們更積極開拓馬的基因組研究,透過識別不同品種的基因變異,探索其影響疾病和免疫系統的具體成因,或許能一定程度上應用在人類的基因研究上。
至於下游,主要由現代化體育競技活動組成,具體包括馬術比賽、馬術培訓課程和馬術表演,亦衍生出馬術裝備研發、練馬、媒體轉播和馬術博彩等其他細分領域。進一步來看,其他好像講述人與馬的共生故事的電影和文學,都為與馬相關的消費增添了多樣化的選擇。由馬衍生的馬術休閒娛樂、馬術旅遊、馬文化活動,則在不同地域的發展各有千秋。舉例來說,英國賽馬盛事不僅以馬聞名,場內賓客的誇張禮帽時尚也成為傳統文化特色。獲選為聯合國非遺的西班牙奔牛節,其中亦增添了不少馬的元素,馬術遊行和街頭狂歡成為特色旅遊名片,吸引全球各地遊客造訪西班牙。至於印度普什卡駱駝節亦通過馬匹交易集市、馬球比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展現南亞沙漠地區的馬駝文化,形成了與歐美市場別樹一格的風采。
專門攻堅高精尖項目
一般情況來看,除了賽馬項目,在整個馬匹經濟產業鏈條中,香港較適合開拓的是馬房內的小規模養殖產業。近年香港賽馬會增建的廣東從化馬場,已逐步成為香港出賽馬匹的飼養、培訓和治療中心,可以說是為開拓香港馬匹產業鏈作出嶄新嘗試。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雖受限於土地資源,難以大規模拓展養殖,卻具有國際化科研平台、成熟的賽事運營體系,可在產業鏈兩端發揮關鍵作用。在上游,香港可通過基因技術、數位診療等基礎研究,賦能全國馬匹產業升級;在中下游,香港則可以開拓跨地域馬術賽事、馬文化創意IP開發、跨境馬術旅遊等,打造圍繞「馬」這主題建成的文體旅融合生態圈。展望未來,香港發展馬匹產業的空間可謂潛力無限。香港已立足於非常蓬勃的下游鏈條,長遠要全面提升賽馬、馬匹體育活動對市民和遊客的吸引力,進而探索上游空間,專門攻堅高、精、尖科研項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