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遷 吉林省政協委員 香江聚賢法律專業人才委員會主任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一直以來以其獨特的文化、繁華的都市景觀和多元的旅遊資源,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不過近年來,旅遊業的發展面臨挑戰,部分人對不同消費模式的旅客持保留態度,甚至出現「揀客」的現象。這種思維不僅不利香港旅遊業長遠發展,更與香港開放包容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要真正推動「無處不旅遊」的願景,香港必須堅持開放態度,完善旅遊配套,並以創新思維發掘特色旅遊資源,不論旅客消費多與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對他們的歡迎。

香港的繁榮離不開其自由開放的精神,開放包容是香港旅遊業的基石,亦塑造了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然而,近年來,有些旅客以「特種兵」方式來港旅遊,晚上不入住酒店,改為在快餐店內休息。當然,這種行為我們不鼓勵,但亦不能因此而不歡迎他們來港旅遊。

以長遠目光服務不同旅客

旅遊業的本質在於人流與文化交流,不同消費模式的旅客都能為香港帶來不同的價值。例如,年輕背包客可能不會在奢侈品店消費,但他們更傾向探索本地市集、街頭美食和小眾景點,並透過社交媒體分享體驗,無形中為香港塑造更豐富的旅遊形象。此外,今天消費較少的旅客可能是未來的商務旅客或高消費遊客,香港不應以眼前利益衡量他們的價值。真正的國際都市,應當歡迎所有旅客,而非「揀客」。正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不同旅客經濟能力也有不同,香港歡迎不同類型的旅客。他舉例,學生旅客雖然消費力不高,但他們只要對香港留下好印象,日後再次來港旅遊時就可能成為高消費旅客,更可能會選擇來港升學以至畢業後留港工作,對香港的貢獻可以很大。

要實現「無處不旅遊」,關鍵在於提升旅遊供應面的質量與多樣性。目前,香港的旅遊資源雖豐富,但仍有開發不足的問題。例如,許多具潛力的文化景點(如圍村、唐樓、老街市)缺乏系統性的推廣;郊野公園和地質景觀的配套設施亦沒有完全滿足旅客需求。政府與業界應合作發掘更多特色旅遊項目,並改善交通、指示標誌及周邊服務,讓旅客能更便捷地探索香港的不同面貌。

此外,香港應加強「深度遊」體驗,例如推出更多文化導賞團、工作坊(如傳統手藝、粵劇體驗),或結合科技打造互動式旅遊項目(如AR虛擬導覽)。這些創新方式不僅能吸引不同類型的旅客,還能延長他們的停留時間,促進消費。同時,業界可發展更多中低價位的住宿選擇,如青年旅舍、民宿等,以滿足不同預算旅客的需求,避免旅遊業過度依賴高端消費。

開發優勢打造差異化品牌

香港的競爭力在於其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都市與自然的結合,以及充滿活力的創意產業。未來香港要善用優勢打造差異化旅遊品牌,例如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長洲太平清醮、大澳漁村文化、客家圍村等,讓旅客感受香港的傳統魅力;香港擁有豐富的郊野資源,可發展生態旅遊、遠足路線及可持續旅遊項目,吸引熱愛自然的旅客;結合藝術、設計與街頭文化,開發更多文青打卡點、市集及創意空間,如PMQ、南豐紗廠等。優化夜市、燈光表演及晚間娛樂項目,也能有效延長旅客的消費時間,帶動夜經濟。

香港旅遊業的未來不應局限於單一消費模式,而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擁抱多元旅客。無論是高消費遊客還是背包客,他們都是香港旅遊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完善配套、創新體驗,並善用本地特色資源,才能真正實現「旺丁又旺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