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宏立 理大工商管理博士、香港銀行學會會士、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以盛產「隱形冠軍」(即不為大眾所知、在全球性或區域性市場具領袖地位的中小型企業)聞名的德國,中小企在經濟結構中舉足輕重,就業人數佔全國70% ,技術創新也主要由中小企推動。
從生產數字化到管理數字化,再到營銷數字化,科技創新讓中小企插上「智慧翅膀」。以筆者所知,城大開發的「 Chop Chop Chop 」應用程式,可以協助本地中小企以新形式拓展業務,讓公眾認識它們,同時提供現金券,鼓勵消費者光顧這些商戶及傳頌口碑,這是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ITF Easy」助優化創新資助審批流程
為協助中小企在創新方面的融資問題,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的《「2024至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書》建議開設「ITF Easy」(即創科融資易)資助計劃。該建議書提到,目前創新及科技基金(ITF)旗下有多個針對企業的資助計劃,由於資助計劃種類眾多,容易讓中小企無所適從。
有見及此,該會建議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出一個全新的資助計劃,協助傳統中小企與創科企業(包括內地孵化單位)合作升級轉型,並用以綜合各個資助計劃的可報銷開支範圍於一份申請之中。 筆者認為,中小企聯合會上述建議可理順資助審批流程,對中小企創新有利。
中銀香港與科技園公司合辦的創科企業調研結果顯示,超過60%創科中小企認為數碼銀行服務是選擇商業銀行的首要條件。為配合中小企客戶的數碼理財需要,中銀香港於去年推出升級版BOCHK iGTB MOBILE企業移動銀行,包括加入遙距開戶等服務。截至2024年年底,BOCHK iGTB MOBILE企業移動銀行的客戶量按年上升55%。中銀香港稱,未來將繼續與科技園公司緊密合作,探索更多支援中小企業數碼轉型方案,推動本地創科發展。
港青憑小創意成功創業 經驗堪借鑒
推動創新意識不一定非要「大兵團作戰」,有時候幾個人的小團隊(如比爾·蓋茨等人創立的微軟的草創時期)也能創新。中小企可以走專業化、特色化、新穎化路線,為大企業做配套,或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
筆者留意到,有不少港青已踏上創新創業之路。以創辦Blendit西式麵包店的香港年輕人陳珊珊(Ashley Chan )為例,她創立的品牌借鑒日本7-Eleven成功經驗,將科技融入飲食製作,推出「自動混合機」,消費者僅需將預製的「Superfood」杯投入機器,兩分鐘即可完成一杯Smoothie (果昔)。這樣,一個微小的創新便可以透過趣味互動提升客戶的新鮮感及滿足感。
筆者期待有更多像Ashley這樣的年輕人從事創新,給香港經濟帶來新活力。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