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的關稅威脅,中方沒有退讓,卻取得正面成果。彭博社周日(5月18日)發表分析文章,指中國透過對美示強,獲得有利的貿易協議,引發各國關注,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高估自身實力,並開始反思先前對美採取的快速談判方式是否正確,以及是否需採取更強硬態度。不過專家強調,只有經濟實力雄厚、且對美貿易依賴度低的國家,才能對美採取強硬態度。

文章指出,一周前中美談判在日內瓦取得突破,雙方同意在90天內降低關稅,為兩國有望持續且艱難的多輪談判奠定框架。尤其特朗普向中方作出的大幅讓步,讓從韓國到歐盟的各國政府感到驚訝,這些政府先前一直聽從美國請求,沒有對美關稅措施進行報復。文章直言,在中國強硬談判策略獲得有利的貿易協議後,那些採取快速解決途徑的國家,開始質疑自己是否正確,「中國在與美談判時的強硬立場,讓一些國家開始相信,他們在與美政府的貿易談判中需採取更強硬立場。」

讓別國意識特朗普自視過高

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現任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奧爾森說,「這改變了談判態勢,許多國家會審視日內瓦談判的結果並得出結論:特朗普已開始意識到高估了自己實力。」

儘管各國官員不願公開表明他們的態度有何強硬轉變,但有跡象表明,尤其一些大國已意識到自己擁有的籌碼比想像中更多,且有能力放慢談判節奏。例如即使特朗普先前放風,稱印度已同意不對美商品收取任何關稅,但印度外長蘇傑生回應稱「貿易談判正進行,現在對此作出任何判斷為時過早」。

日「開竅」:延長談判更明智

加拿大BCA研究公司地緣宏觀首席策略師帕皮奇說,「有許多國家可能會從中國身上學到,與特朗普談判的正確方式是立場堅定、保持冷靜並迫使他讓步。」日本貿易官員計劃本周訪美,該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本月初曾表示,希望6月與美達成協議。但近期日媒報道,顯示協議可能推遲至7月,即日本參議院選舉前達成。日本決策者似乎開始意識到與其倉促作出重大讓步,延長談判時間更明智。

熟悉歐盟情況的消息人士認為,美國在與中方談判中取得的微薄成果,以及在90天緩衝期內缺乏明確的最終目標,暴露出特朗普政府持續對華施壓意願的局限性。有歐盟官員指出,美國給英國和中國開出的條件不足以令歐洲滿意,歐盟從上述談判中學到一點,就是不要急於行動。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局長霍夫曼稱,只有經濟實力雄厚且對與美貿易依賴有限國家才可效法中國,例如越南三分之一的經濟依賴與美貿易,便缺乏談判籌碼,除了口頭強硬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