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般哥展覽館總監葉長安、侯雨濛博士、汪佑霖、趙式慶。
●Nkisi Nkonde大型嵌鐵女像
●展覽帶領公眾遊走於近200件中非藝術品間。
●各種武器的造型奇特多樣。
●儀式雕像是連結生活與精神世界的橋樑。
●羚羊給中非人民帶來了很多工藝創作靈感。
●以羚羊為靈感製作的動物面具。

撒哈拉以南的中部非洲是一片多樣化和生機勃勃的土地,擁有茂密的雨林以至赤道雪山等不同景觀。在各民族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中,雕塑、面具和兵器是中非藝術的三大瑰寶,它們不僅極具藝術價值,更融於各族群的社會結構與儀式中,在生活中有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亦充滿象徵意義與精神力量。●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香港城市大學的般哥展覽館正呈獻全新的「召喚無形—中部非洲藝術展」,由聯合策展人趙式慶、盧重晉及汪佑霖策劃,直至9月28日。展覽將中部非洲多樣的地理文化劃分為成六個區域:中非西部、贊德地區、中非腹地、庫巴、盧巴和大湖區。

3大展區探索中非文化遺產

展覽帶領公眾遊走於近200件來自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中非藝術品。展覽結合新媒體科技,分成3大重點展區:「儀式雕像——召喚」「面具——變身」「兵器——社會與象徵行動」;以及一個關於地理區域的部分。新媒體副策展人侯雨濛博士打造五件媒體藝術裝置,重新詮釋這些反映中非人民信仰、儀式和社會文化記憶的藝術品。

公眾可透過3D動畫體驗權力雕像(Nkisi Nkondi) 的靈性故事;佩戴虛擬3D面具進行面具之舞;利用RFID技術探索兵器引擎。公眾還可參與沉浸式互動裝置《演·武·場》,模仿贊德 (Zande) 武士的戰技。

趙式慶表示,這次展覽讓人窺見20世紀初殖民統治前,被世界遺忘的中非。「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片土地的歷史產生興趣,作為一所富有國際視野的大學展覽館,我們非常慶幸藉本次展覽,於香港首次呈現中部非洲多元化、富色彩,且深具靈性的藝術與文化遺產。」

面具展現獨特美學趣味

儀式雕像是連結生活與精神世界的橋樑。縱觀整個中部非洲,最精雕細琢的雕像通常出自較有組織的群體,特別是王國。

在中非族群裏,族人會在儀式專家的幫助下,透過儀式雕像與祖先溝通、祈求子嗣、尋求保護、為重要決策請求指引,或找出不幸背後的原因。族群也會定期為雕像舉行祭祀和吟誦咒語,包括供奉和祭酒,以保持雕像的法力。一些特別的族群,如庫巴族,則偏好崇拜非人類的神靈,他們傾向從動物或神話中的神靈尋求力量。

汪佑霖說:「這些雕塑用以祈禱紀念他們的祖先。過了很多年後,他們會把祖先的屍體起出來,把裹屍布拿下,然後將祖先身上的頭髮、指甲等紀念品收好,再用竹籤做成一個小雕像,放入祖先的遺物,再把布纏上雕像,後代祈求一些大事時,就會向這座雕像祈禱詢問,尤其是關於生育。」

中非的面具風格極為多樣,展現工匠的技藝和美學趣味。戴上面具的行為帶有轉化的力量,這種轉化通常透過配套的服裝、飾品、充滿節奏的音樂和舞蹈來完成。在戴面具的儀式中,表演者成為面具所代表的人物、角色或神靈的化身,而自身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或意識形態的人格。

最強大的面具被認為擁有精神力量,並具有仲介的作用,連接戴面具的表演者、社群、祖先和靈界。面具在本質上可以是神聖或世俗的,正如面具表演功能相當廣泛。世俗的表演強化了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社會價值觀和制度,鞏固政治結構和社會階級。相反,神聖的儀式則充滿神奇的力量。這些面具表演能夠淨化村莊,驅除邪靈。

在整個中非,戴面具的表演者會根據角色進行特定的動作或舞蹈。動物面具代表特定的動物特質,而人臉面具則代表英雄、祖先或神靈等。後者通常以男女二元劃分,描繪性別刻板的印象,在不同程度上呈現了原始祖先的樣貌。

社會面貌促成的尚武習俗

前殖民時期的中非社會面貌複雜。頻繁的戰爭是大多地區的主要特點,導致社會軍事化,並發展出獨特的尚武習俗與文化。

在整個中非西部,剛果王國、恩東戈和馬坦巴等敵對國家之間的統治之爭,以及葡萄牙人和因班加拉人的入侵,在17世紀形成了獨特的尚武文化。贊德地區橫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北方的草原地帶,而贊德人在18和19世紀穩步擴張,統一了此地區的武器裝備、軍事組織、戰術和武術文化。

中非兵器種類繁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性。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狩獵採集者偏好弓箭和雙手揮舞的大型長矛,用於狩獵大型動物和徒手搏鬥,而農耕社會的人民則將農耕、雕刻等工具用於搏鬥。再往東移,廣闊草原上的牧民善用棍棒保護他們的牛群,用長矛抵禦和捕獵大型肉食動物。這些武器也用於打鬥和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中非兵器最恒久的特色是個性化——工匠在設計和工藝中注入大量個人風格,使得每一件製作精良的兵器都成為別樹一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