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T Haus藝術工作室與「Art in Place」倡議,早前推出為期兩個月的藝術社區參與活動「心藝系與堅尼地城」,希望透過藝術家及具有互動性的藝術作品,增強與社區居民的聯繫。
活動匯集四組跨媒介新晉藝術家,以具有特色的公眾互動藝術工作坊,共同頌揚堅尼地城的獨特面貌,組合包括翁DD與法國時裝設計師梣茉莉、吳玳誼與Sharu B. Sikdar、魏舍椏與陳郁子,以及傳承紮作工藝的藝術團體「紮合啦」(由謝旻蒑、洪梓維、劉浩然、陳瑋瑤組成)。
白鷺雕像呼應社區生態
吳玳誼與Sharu B. Sikdar構想的社區漫步計劃「小白鷺之旅」包含兩件3D打印的小白鷺——「阿翔」和「阿晨」,它們有着水泥的質感,恰似很多建築或店鋪門外的雕像。計劃意在帶領觀眾一同認識平日在堅尼地城休閒的白鷺。參與者還可在絲帶上撰寫願望,並繫在作品上。
吳玳誼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將作品打造成具有社區特點的左右門神的樣子,來保佑店舖和附近的魯班先師廟。」兩座白鷺雕像分別重兩至三公斤,便於兩位藝術家攜至不同商舖展出。活動期間的每周五,兩個雕塑都會在一家店舖外「旅居」一日,吸引了不少顧客的目光。在擺放雕像前,藝術家會與店主進行溝通,了解各位因堅尼地城而產生的情懷,以及店舖的發展故事等。截至上周,兩位已攜作品到訪近20家店。
「很多參與者都有在絲帶上寫下『身體健康』和『世界和平』」吳玳誼說。她與Sharu B. Sikdar還特別為絲帶設計了四個印章,分別刻有代表飛翔的「翔」、寓意晨光和圓日的「晨」,以及「祝」和「囍」,「因為這邊有不少店舖是夕陽產業,它們因多種原因,近幾年運營困難,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四個字帶給店舖希望。」
讓兩位藝術家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參與者表示,雖然許願活動免費,但他們仍想通過適當繳費來表誠心。對此,兩位藝術家會通過讓大家蓋章等形式增強儀式感。
「紮合啦」主持的「觀龍出沒」特別為HART Haus周邊的觀龍樓居民而設,邀請大家探索竹紮撲紙的藝術。參與者可體驗紙紮的四個基本步驟「紮、撲、寫、裝」中的「撲」。這一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海外遊客。
咖啡染布上繪貓咪
由翁DD和梣茉莉主持的「與西環貓堅對話」引導參與者探索雙人刺繡藝術,借助針與紗的穿梭與同伴締造聯繫。此項目中,大小朋友也都可在咖啡渣製成的染布上,印製藝術家設計的貓咪圖案並繪畫;這些布都來自附近的咖啡店。
魏舍椏與陳郁子合作的「共同繪畫堅尼地城紋理地圖」帶領參與者一同漫步堅尼地城,考察並記錄城市中的各種紋理。從道路、建築物外牆到海濱公園,藝術家以拓印及版畫轉化市區與自然的紋路,發掘西環另一維度的美感。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