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耀輝(義覺)(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李耀輝(義覺) 1985年入道嗇色園,於2006年被委任為首任監院,義務從事宗教及慈善工作達40年。2016年,獲頒授「榮譽勳章(MH)」榮銜,以嘉許其慈善事業貢獻;2022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又於2025年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嗇色園黃大仙祠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場所之一,以黃大仙「有求必應」的威靈而聞名,終年香火鼎盛。特別是新春期間,祠內每日接待超過5萬人次,場面熱鬧。早年,我常聽人笑言:「新年到黃大仙祠參神,可千萬別穿新衣!」為什麼呢?參神時,人人手執香枝,人潮擁擠不堪,衣服往往被燙出一個個小洞;此外,善信虔誠,參神時常帶着大包小包寶燭和生油,有時更會在祠內「就地設壇」。若人潮過多,更是連祠外通道也未能倖免,致使香灰飛揚,空氣刺鼻澀眼;一瓶瓶參神生油更常常裝滿無數電油桶和大竹籮。回顧上世紀六十年代,已有紀錄指仙祠每天收生油十多籮,每籮三四十瓶。這導致祠內不得不闢地存放生油,無形中增加了火警隱患。該倉庫至今仍保留着「油倉」的舊稱,相信不少新入道的會員都會感到疑惑,不知其名由來!
早期環保政策
實際上,早在1960年代,嗇色園董事會已嘗試解決環保問題。由於當時黃大仙祠被七層大廈和廉租屋包圍,與民居僅一牆之隔。為減少對居民的影響,本園於1966年1月禁止善信自行焚燒寶燭,要求他們將寶燭放進山門設置的鐵籠內,由本園統一焚化。然而,同年2月,本園即收到「黃大仙政府廉租屋管理處」經理的投訴,指煙霧嚴重影響鄰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可見此舉收效甚微。
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本園每每於新春前夕,登報呼籲善信勿帶寶燭及生油參神,以保持殿宇莊嚴、地方整潔。然而,呼籲再三,善信的態度卻始終如故,未見改善。
落實環保政策 打造綠色廟宇
2007年,我被委任為嗇色園董事會主席,眼見環保問題歷經40餘年仍未解決,便下定決心做出成績。翌年(2008年)新春前,嗇色園正式推行「禁攜元寶及大香政策」。彼時,善信普遍相信香枝愈大、愈顯誠心,即愈能感通神明。然而,世人未曾深思,道教的核心理念在於「虔敬」,實際上僅需心香一瓣,即可感恪神明。
那時,我每日巡視大仙祠,指導員工果敢實施政策,並密切關注效果。尚記某日,見到一名身穿大褸的男子,走路姿勢異常怪異,我便上前關心。誰料,他竟是將一支半人高的大香藏於衣服內,企圖偷偷點燃進香,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但善信的誠心令我動容,我讓員工為他取來一炷清香,循循講解。這次經歷也令我萌生了日後推動道教文化教育的決心,廣開法門,讓信眾得以明了道教智慧與文化。
2010年,本園以「打造環保廟宇 共建綠色機構」為口號,積極推動環保措施,設計並應用創新環保香爐,進一步減少香燭燃燒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現時,黃大仙祠於大殿外壇、三聖堂及盂香亭三個上香位置,分別設置了「煙香減少及除味系統香爐」「乾式環保化香爐」及「濕式環保化香爐」。同時亦在大殿平台安裝水霧噴發器,迅速沉降灰塵,降低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濃度,提升空氣質素。
此外,園內亦重新裝點和設計長廊花園「從心苑」,營造一個和諧的自然環境,讓鳥類和昆蟲得以覓食和棲息,充分體現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並為善信提供一個清幽雅致之地。
環保理念的傳承與創新
如今,黃大仙祠在禁止寶燭生油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綠色之路」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長遠而言,本園必須隨着科技發展,進一步考慮建設各種環保設施,以推動宗教信俗與環保理念的結合,契合傳統「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時,也希望藉此向社會傳遞「愛護地球」的重要訊息!此外,亦期待更多宮觀廟宇共同參與這場「綠色行動」,攜手推動宗教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地球的未來與人類的福祉貢獻一份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