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昨日表示,下學年開辦的四年制醫科「第二學位」課程獲數百人報讀,當中不乏來自倫敦帝國學院、劍橋大學等海外知名學府的準畢業生。這一現象不僅反映香港院校的國際頂尖教研水平備受認可,更顯示香港在醫學教育領域和「留學香港」品牌的吸引力。而香港正面對醫生人手短缺的挑戰,必須多管齊下,在積極培養本地醫科人才的同時,也要加大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並加強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及加速醫療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促進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實現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目標,更好地造福市民、惠及患者。
趙偉仁昨日指出,名額25個的第二學位課程已經完成首階段面試,許多申請者的第一學位都與醫學有關,包括生物科學、化學及生物等,部分申請者的夢想更是希望將科研轉化。香港擁有全球排名前列的醫學院、在生命健康及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世界頂尖研究水平和國際化的科研環境,這些優勢都為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提升本地醫生培訓能力,香港應加快推動第三間醫學院的籌建,特區政府需盡快審批新醫學院的申請,並支持現有兩所醫學院適時適度增加學額和優化課程設計等,長遠以持續為本港培養質量並重的醫療人才。
現時本港每千人口僅有約2.1名醫生,比例遠低於新加坡、日本等地,因此須繼續積極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區政府近年透過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第161章),在原有的有限度註冊制度之上,加入特別註冊制度,擴闊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途徑的安排已初見成效,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數顯著增加,惟仍有提升空間。特區政府可考慮擴大特別註冊安排的適用範圍,簡化審批流程,並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職業發展路徑和生活配套,以吸引更多合資格非本地醫生來港服務;對於在港就讀的非本地醫科生,可通過提供留港就業津貼、優先分配公營機構職位等措施,鼓勵他們畢業後留港發展。
香港正致力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這不僅是解決醫療挑戰的關鍵,更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特區政府近年推出的措施值得肯定,例如設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在去年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以及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與深圳市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形成「一所一中心」等,為醫療科技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科研協作平台。未來,香港應進一步加大對醫療創科的投入,吸引更多全球頂尖醫療創科企業和人才落戶,並深化與內地及國際機構的合作,利用大灣區龐大病例資源加速臨床研究,推動創新藥物和醫療技術快速轉化落地,從而使香港的醫療服務水平更上層樓,也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香港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