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交流醫生於去年11月加入新界東醫院聯網內科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項目。左起:梁崇芬、冼藝泉、葉錦寧。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截至上月30日,已為接近5,500人次提供內視鏡檢查服務。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為了緩解香港醫護人手短缺問題,醫管局在全球招攬合適人才服務香港市民。截至上月底,共有逾30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該局工作或進行交流,涵蓋麻醉與放射等不同專科。醫管局亦善用資源,包括於2023年10月底起在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增設內視鏡檢查服務,以增加名額及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兩名擁有資深臨床經驗、來自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交流醫生於去年11月加入新界東醫院聯網內科團隊,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項目,其間在多間醫院服務病人,在他們加盟後,多名出現病變的病人因他們及早診斷和介入,病情得以控制。●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有18年臨床經驗的大埔那打素醫院內科交流醫生梁崇芬,2007年於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畢業(臨床醫學專業),其後在廣東省中西醫聯合醫院任職,並於內地取得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以及消化內鏡3—4級手術資格。

在港交流期間,他每周4天在中央援港應急醫院當值,另有一天則在那打素醫院服務。

他分享,交流期間曾遇過一名年約75歲病人因入院照胃鏡,「初步查看他有些胃脹,胃角有點潰爛,有些泡泡,但最終深入檢查卻發現是表淺的胃癌。由於發現及時,手術效果良好。」

有14年臨床經驗的那打素醫院內科交流醫生葉錦寧,2011年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畢業(外科學專業),其後任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並成為副主任醫師,熟悉胃腸鏡操作、胃腸腫瘤腹腔鏡及機械人手術。在港交流期間,他負責胃鏡、腸鏡檢查及息肉切除等工作。

他分享指出,曾為一名嗜酒病人檢查期間,發現其食管內有逾30公分的病變,確診為早期食道癌,「在完成胃鏡檢查後,立即為其安排後續檢查,爭取了治療機會。」

全職外援醫生逾半來自英國

他們均指出,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良好,醫護均細心及周到地服務病人,且快速地更新國際指引和引進新技術。對於香港醫療系統使用英文,他們經過培訓及自身學習後,已逐漸適應。他們認為香港市民對醫生十分尊重及認可,彼此溝通順暢,令醫生能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截至上月底,醫管局共有301位非本地培訓醫生,其中234人在醫管局全職工作,其餘67人則參與交流項目。全職工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當中,55%來自英國、14%來自內地、13%來自澳洲,其餘來自愛爾蘭、美國等不同國家,當中11人名列香港醫務委員會專科醫生名冊,涵蓋麻醉科、腸胃肝臟科、神經外科等不同專科。

為醫療系統注入新活力

至於參與交流的醫生中,50名來自大灣區不同內地城市及上海,其餘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英國等地,涵蓋麻醉科、綜合內科、眼科、放射科和外科等領域,既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不同地區的先進醫療技術,亦注入新的活力。

新界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冼藝泉指出,中央援港應急醫院自2023年10月底增設內視鏡檢查服務,現有兩間檢查室每星期提供20個服務時段,每個時段為7名至8名病人檢查。截至上月底,已有5,500宗個案在該院接受服務,病人自預約起計的平均輪候時間為兩至三個月。接受內視鏡檢查的合適病人年齡介乎18歲至75歲之間,他們俱為家庭醫學部轉介、輪候逾6個月專科門診非緊急個案,或是全港公立醫院自願參與的合適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