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宣明會事工總監尹慧敏、宣明會總幹事馮丹媚、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梁穎恩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學怡)小童需攝入充足營養才能茁壯成長,香港世界宣明會與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昨日發表一項調查顯示,不少基層劏房家庭受限於缺乏營養知識、經濟水平及居住環境等因素,導致平均每十名居於劏房家庭的兒童中,便有七人至八人有不同程度的營養攝取不足問題。另外香港營養學會的調查發現,不少市民倚賴社交媒體等訊息進行減肥,惟逾40%網上營養資訊存在誤導成分,例如「飯後吃水果是慢性自殺」屬無稽之談,相關資訊或構成健康風險,建議市民應參考衞生署、醫管局或香港營養學會等具科學根據的營養資訊媒體,以均衡飲食。

蔬果該日食多少?家長多不知

宣明會與社區營養師協會去年6月至今年1月間,以電話訪問520個居於劏房的低收入家庭,共涉及589名介乎2歲至11歲小童,並與部分家長深入訪談。多達86.4%受訪家庭的兒童,奶類攝取量未符合衞生署2歲至5歲及6歲至11歲的「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要求。同時,分別有94.2%及74.5%受訪家長無法正確指出蔬菜類及水果類的每日建議攝取量。

調查發現,13.6%受訪家庭每周少於4次在家準備晚膳,意味他們或經常進食外賣;即使能在家煮食,但劏房居住環境狹窄,住戶大多選擇電磁爐等較安全、簡單的煮食工具,烹調菜式相對較簡單,難以提供多元化膳食選擇予孩子。

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梁穎恩昨日於記者會上指出,營養飲食指引對家長而言,不易理解及執行,尤其基層劏房家庭更需要度身訂造易於理解的指引,她建議特區政府着力協助劏房家庭掌握更貼切他們需求的營養諮詢服務。

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馮丹媚表示,「社區客廳」計劃中的共享廚房能有效幫助缺乏烹飪或儲存食物空間的基層劏房家庭,惟「社區客廳」數目有限,較難應付眾多基層家庭的需求。她續說,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偏食或挑食問題,冀特區政府在加強中小學的小食營養宣傳外,亦加強SEN兒童的營養服務。

籲市民勿自行「間歇性斷食」

另外,香港營養學會隨機抽樣調查136個網站所提供或轉載的「減肥資訊」,發現當中42%未經臨床實證,甚至屬無稽之談。該會會長及英國註冊營養師丁浩恩舉例指出,飽和脂肪可增加發炎及患癌機會,並引致心臟問題與腦退化等,各地政府都呼籲應減少攝取,網上卻有資訊宣傳「用豬油炒菜」。

學會委託香港理工大學及都會大學,於今年3月至5月透過網上問卷成功訪問916名成人,發現近40%受訪者曾嘗試至少一款流行飲食法,最多人採用間歇性斷食,學會呼籲市民不應自行「間歇性斷食」或「跳餐」,並建議特區政府加強社區及校園內的營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