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工作人員手捧裝載着子彈庫帛書的保護箱走出客機。 新華社
●工作人員將文物帛書從外包裝箱中取出交由國家文物局方面進行現場查驗。 新華社

5月18日3時55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從美國華盛頓飛來的CA818航班劃過晨霧,穩穩降落在跑道上。

飛機滑動間,坐在機艙內的國家文物局子彈庫帛書接收工作組一邊「感到如釋重負」,一邊密切關注着旁邊座位上的幾個箱子。

機上的大部分乘客並不知道,流失美國長達79年的珍貴文物——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就存放在工作組人員身旁的4個文物包裝箱中。

美國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了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經過查驗封箱後,國家文物局工作組馬不停蹄,帶着它們踏上了回家的路。

目前出土唯一戰國帛書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戰國帛書。帛書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數多達900餘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

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文書」相比,子彈庫帛書的年代還要早100多年。《五行令》由月名圖和文字組成,內容是按五行講述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攻守占》上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以圓圈狀排列,內容是關於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時辰的宜忌。通過這份珍貴文獻,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中國人對宇宙、對時間、對生命的理解。

跨越11,000多公里,飛行16個多小時,帛書歸來,斷章重續。

4時45分,準備妥當後,4名工作人員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裝箱,緩步離開機艙。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迎候在廊橋口,等待接收。

5時06分,文物抵達要客區,安放在鋪有軟墊的桌子上。海關人員查驗完報關單後,工作人員小心翼翼開啟了裝有月名圖的包裝箱封條。

層層包裝被揭開,在場人員屏住呼吸,目光全部聚焦到密封在有機玻璃里的褐色帛書殘片上。

2,300多年的歷史、79年漂泊無定的海外歲月、一代代文物人的經年追索……長期研究子彈庫帛書的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說,這一件文物70多年的流轉史幾乎可以折射出中國與世界的朝暉夕陰。

5時27分,文物整裝待發。迎着東方燦爛的朝霞,它們駛向國家文物局回歸文物庫房,並將於7月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里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

主動追索流失文物成功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指出,此次文物成功回流明顯不同以往的是,中國追索歷史上流失的文物,通常是在文物進入拍賣或所謂的「捐贈」等環節時予以應對。而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的回歸,是中國通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主動追索國際公約無法直接適用的歷史流失重點文物,實現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的生動實踐,也是為解決國際領域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中國智慧的一個成功範例。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並期待更多文化與文物、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加入到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中。

●綜合新華社及中新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