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進入高壓氧艙時,須穿上純棉質、阻燃防靜電衣物。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正式醫療用途的高壓氧艙,設計操作均需嚴格遵循國際標準。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合規的亞洲高壓氧中心首席執行官吳國遠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坊間部分未領牌的高壓氧艙設計相當兒戲,既缺乏完善的排氣設施,也沒有壓力監控系統,一旦放氧過程中出現氣體洩漏,遇上靜電反應,足以引發大爆炸,外國也曾發生類似的慘劇。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發言人陳卓銘直言,客人攜帶手提電話、穿着未經風險評估的人造纖維衣物進入高壓氧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除有火災風險,如遇氣體洩漏或停電事故導致氧艙內壓力急降,使用者不但有可能出現壓力創傷或減壓症,嚴重更可導致死亡。

壓力濃度須監控 操作人員持證書

正式醫療用途的高壓氧艙,不論設計及操作均需嚴格遵循國際標準。吳國遠解釋,高壓氧艙內的氧氣通過面罩提供,艙內空氣僅加壓但不會令周邊環境的氧氣濃度增加,以確保環境安全,「艙內需配備多層安全系統,包括壓力監控、氧氣濃度警報及排氣裝置,一旦出現洩漏,也能及時排走。」維護及操作過程也需由專業人士處理,操作員需接受專業訓練,並持有相關資格證書。

與此同時,用戶需符合多項健康條件,入艙也有嚴格指引,「會為客人提供純棉衣物,禁止攜帶任何金屬物品、電子設備或易燃物品,以免引發靜電或火災。」部分化妝品中的油脂也可能成為隱患,因此進艙前需全面清潔。吳國遠表示,英國、澳洲等地對此類設備的規範極為嚴格,操作員需完成兩星期的專業訓練及取得牌照。

高壓氧艙的安全隱患不僅限於設備本身,還涉及操作及使用環境的問題。吳國遠警告:「艙內氧氣濃度過高遇靜電火花,可能導致爆炸。美國曾有小孩因微壓氧艙爆炸而喪命,這並非危言聳聽。」其次是氧氣中毒,「使用者若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氣,可能出現輕微癢感、視力模糊等氧氣中毒症狀。」此外,緊急情況無法即時撤離也是一大難題,「 若發生火災或設備故障,用戶可能被困於艙內。」

陳卓銘表示,只要空氣被加壓進載人壓力容器,即使容器壓力僅為1.1 bar至2 bar,亦應視為高風險的操作,受到《鍋爐及壓力容器條例》(第五十六章)及《危險品條例》(第二百九十五章)的相關規範監管。陳卓銘建議,市民接受這類治療前,應詢問該壓力容器在勞工處登記的有效證明,並應了解有關中心的設備有否獲合資格人士作定期檢查及保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