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與帛書並列而稱為「竹帛」。簡牘,即竹簡和木牘的合稱,指的是將竹子、木材剖截成規則的片狀而製作的書寫材料。帛,則是素白柔軟的絲織品。

在紙張發明之前,簡牘和繒帛是人們主要使用的兩種書寫材料,是中華民族記錄古代文化的基本載體。竹帛所承載的文字圖畫,真實可靠地反映着當時具體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式、社會現象及民眾生活。隨着近世大批簡牘與帛書被發現,簡帛學不斷發展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們得以進一步認識當時的政治形式、軍事制度、經濟條件、社會構成、生活實況、文化形態乃至時代的精神風貌。

在出土的帛書中,馬王堆帛書較為人所知。馬王堆漢墓帛書數量、種類均居世界之冠,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一個長方形漆盒中。帛書的主人是西漢初期的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兒子。這些帛書的質地均是生絲織成的細絹。現經專家學者整理,出土帛書有50餘種,10多萬字,大多是失傳已久的珍貴文獻。內容涵括政治、經濟、哲學、歷史、天文、地理、醫學、軍事、體育、文學、藝術等眾多學科。

此外,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有「張掖都尉棨信」帛書,1973年出土於金塔縣肩水金關遺址,絳紅色繒帛,高21厘米,寬16厘米,上端有素紱,篆書「張掖都尉棨信」六字。棨信是一種表示題表的旗幟,為官吏出行時繫懸於竿上的儀仗之物。

●綜合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