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藏家與拍賣行之間,文物鑒定家承擔着重要的作用,他們從浩瀚文物中尋找真品,亦為普通人收藏撥開雲霧、指點迷津。馬成名便是中國書畫碑帖鑒定領域碩果尚存的鑒定家之一。5月15日,藉《閱故拓新——馬成名師友書法展》在香港集古齋開展之機,85歲高齡的馬成名先生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憶述其超過一甲子的「尋寶」之旅。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湖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珍稀文物的千年傳承起伏,歷代藏家的命運轉折變遷,陰差陽錯,風雲際會,盡收於前輩名家啟功、徐邦達等以及王壯弘、馬成名等後輩少數幸運者的眼底。所謂「家國不幸詩家幸」,歷史在特殊時期的天翻地覆,可對文物鑒定家們來說,卻是大開眼界、遊目騁懷、盡嘗平生所學的難得機遇。當身材不高的馬成名先生坐在記者面前時,他只是雲淡風輕、謙抑地講述自己在尋找文物瑰寶途中的奇緣往事。
助《淳化閣帖》回歸祖國
馬成名進入文物鑒定領域,並非家學淵源。他1961年由上海出版學校畢業分配入朵雲軒,從此入行。「我當時在這方面一所無知,完全是一張『白紙』。可是既來之,則安之。經過一段時間各個部門的工作了解後,發覺這裏的工作很有趣,也有玄妙。在我看來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兩本碑帖,有原拓、翻刻的分別,還能看出宋拓、明拓、清拓的分別。一張書畫打開一看就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此神奇的鑒定,引起了我的極大好奇及求知慾,於是我選擇了碑帖部門為我工作的地方。」
朵雲軒的倉庫當時存有數萬張拓片,就一捆一捆堆在倉庫裏,沒人知道裏面藏有什麼。1963年上級指派馬成名配合王壯弘整理這批碑帖拓片,兩人為此整整工作一年,將幾萬張拓片一一鑒定,貼上標籤,標上價格。
整理完拓片後,接着整理碑帖拓本。在其中,馬成名慧眼發現了宋拓《淳化閣帖》第九卷。《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共十卷,收錄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間103位帝王、大臣和著名書法家等的420幅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就由此確立。馬成名清晰記得,當時還很年輕的他親手將這冊第九卷送到上海圖書館時,館長顧廷龍等老先生大喜過望,如獲至寶,命之為「鎮館之寶」。這也埋下了40年後2003年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購入四冊《淳化閣帖》最善本的伏筆和緣起。
最早尋到《淳化閣帖》的美好瞬間,馬成名記憶猶新:「此四卷原為一套,而後散失,直至清朝中葉見過此四卷者,僅吳榮光一人而已(編者註:清朝書法家、收藏家)。千年前散失之帖,現經余手,再又重現。余何德何能,老天如此厚待,前輩夢寐以求,一生未能一見之善本,卻讓余三生有幸,在一年間都遇上了。欣喜欲狂!」回望當年,馬成名仍有止不住的笑意。
《局事帖》創下碑帖拍賣紀錄
21世紀華人碑帖拍賣的最高紀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曾鞏的存世唯一真跡《局事帖》,2003年在北京由保利拍出1.08億元(人民幣,下同),2016年嘉德春拍會上又拍出2.07億元。而這件作品的最早出現,是在1996年9月的紐約佳士得秋拍會上,當時的拍賣價約為50萬美元。天價的誕生,固然是一次名揚四海的商業勝利,背後卻是中國書畫鑒定史上的一次重要發現。
曾鞏《局事帖》出自民國時代上海企業家張文魁的涵廬收藏。張氏1949年遷居巴西,逝後由二子保存,與馬成名的淵源,也是由張在香港生活的女兒主動聯繫所致。
對馬成名來說,《局事帖》的拍賣又是一則曲折故事。1996年紐約佳士得秋拍會前,馬成名曾攜這批宋元翰牘信札回國,讓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啟功、徐邦達等前輩親臨會同鑒定。秋拍會後,該作品為外人買走。其實故宮博物院原本要買,最後因超出預算而作罷。徐邦達老先生後來見到馬成名還遺憾地問:「這個外國人懂不懂書法?不懂的話,這麼重要的一件書法文物,怎麼讓外國人買走了!」可以告慰徐邦達前輩的是,《局事帖》後來回到內地市場,現在的收藏者,據考究應是華誼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王中軍。
屢訪香江 交遊甚多
此次來香港,對馬成名是一次訪友回望之旅,他與香港文物收藏界頗有淵源。早在1960年代還在上海工作時,為了出口創匯,朵雲軒曾以8,000元價格,向專程來上海採購的香港文物商賣出四箱書畫。他後來聽說,僅其中一張張大千的畫作就賣出了15萬元。1980年代,書法家梁批雲在香港創辦的《書譜》雜誌社準備出版《中國書畫大辭典》,邀請了王壯弘等為副主編,馬成名也被邀請書寫歷代墨跡部分的條目。
加入紐約佳士得公司後,馬成名與香港的聯繫更為緊密。特別是1990年代中後期,隨着中華書畫文物拍賣市場的西風東漸,香港和內地漸成中心,佳士得中國書畫拍賣的重心也轉到了東方。每年佳士得有香港春拍會、秋拍會,馬成名總會來港三四次,每次一住就是一兩個月。
馬成名對香港藏家的實力以及低調,印象極深。「已有60多年歷史的敏求精舍,匯聚了一批香港最有實力的收藏家。」比如利希慎第四子利榮森,其熱衷收藏,所創「北山堂」為中大文物館捐贈近半藏品,其中馬成名經手過的,就有顏真卿《爭座位帖》等名品。
此外,馬成名親身經歷的多起重要拍賣事件,也多與香港藏家有關。香港藏家李啟嚴「群玉齋」的碑帖收藏,不僅在海外、就是在內地也首屈一指,其藏品之重要性,在拍賣史上名列前茅。「記得當年李氏後人邀我一起去香港一家銀行的保險櫃,取出兩件手卷,回到佳士得香港辦公室打開一看,我驚呆了。一個象牙盒內取出一個手卷,原來是著名的唐朝陸柬之的《蘭亭詩卷》。」據馬成名介紹,陸柬之墨寶存世的僅剩兩件。
執筆退隱拍賣江湖
85歲馬先生最新引起關注的文章,是他集數年心力,搜集資料、反覆研究,發現近百年來所有行家推為圭臬的「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的宋拓石鼓文」,卻原來是一個偽造本。研究成果他已匯集為《石鼓文研究新析》一書,正待發行出版。
1949年後的中國收藏市場,與晚清民國有一個很大不同:碑帖和碑拓由熱轉冷。樹碑立傳在中國有悠遠的文化傳統,積澱深厚,一張碑帖看似平常,其實往往是歷史、文學、書法和古人心血等文脈遐思的多種凝結。很多文化名人如魯迅、施蟄存等,都是碑拓收藏大家,在收藏、研究、考證領域下過硬功夫。不過,世風時移,今日碑帖已成冷門,熱衷此道的藏家日漸稀薄,收藏書畫油畫已成熱點。這才是真正的「人書俱老」,也是馬成名先生15年前隱退山林的根本原因。
一輩子浸淫於文物收藏,看慣了時代風雲變幻、世態起伏無常,領教過文物江湖的波詭雲譎後,退休後的馬成名只是躲在世界一隅,鑽在故紙堆中寫寫畫畫,自有其無法奪去的獨有樂趣。時代浪潮來去進退,人生總有高峰低谷,馬成名就是讀書寫字,以手藝養身,以精氣養心,這是一輩子的修為,也是他人生的幸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