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訪問中,《山伯臨終》的原唱者陳笑風向我透露,他在灌錄手本名曲《山伯臨終》前,沒有聽過李向榮主唱的《雲雨巫山枉斷腸》,他是以自己的唱腔來演繹的。在那個年代,陳笑風沒聽過《雲雨巫山枉斷腸》絕不出奇,但《山伯臨終》仿效《雲雨巫山枉斷腸》卻是千真萬確的事。

1990年代初,我和內地著名花旦鄭綺文主持電台節目《梨園今晚夜》。有一晚選播陳笑風唱的《山伯臨終》,她透露這首名曲是香港文藝界人士把《雲雨巫山枉斷腸》帶回內地,由楊子靜依樣畫葫蘆撰寫出來的。2015年10月23日刊登在內地《新快報》有一篇題為《妹妹負情郎癡心,也該輪到男子為伊人憔悴了》的文章也這樣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李向榮的名曲《雲雨巫山枉斷腸》傳到廣州,白駒榮聽後大為讚賞,認為李向榮的唱腔匠心獨運,便大力推薦給同行。」內地著名粵劇編劇潘邦榛在《刻骨相思唯有病——賞析》一文說得更詳盡:「《山伯臨終》出自著名編劇前輩楊子靜(靜公)之手,撰寫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據靜公介紹,這是專為陳笑風『度身訂造』的,在內容上緊緊抓住了梁山伯深切思念祝英台的刻骨相思,直至含恨而終的這段最能動人心魄之處,傾注無限深情挖掘構思;而在曲牌的選用和轉接方面,則曾向豉味腔著名唱家李向榮的《雲雨巫山枉斷腸》一曲獲取借鑒,但也細作鋪排,使調式更為豐富,唱腔更顯精細……」

如果把李向榮的《雲雨巫山枉斷腸》和陳笑風的《山伯臨終》所用的曲牌次序排列,除去唸白外,順序都是反線二黃首板腔、反線二黃板面、反線二黃、正線長句二黃、乙反中板 、二流及二黃滾花,難怪粵曲界部分有識之士認為《山伯臨終》無論曲式、曲牌和唱腔均脫胎自《雲雨巫山枉斷腸》。

《山伯臨終》的曲式和曲牌仿效《雲雨巫山枉斷腸》,應該是不需爭論的事實,但唱腔是否是脫胎自《雲雨巫山枉斷腸》呢?這便值得斟酌了。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