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業界籲善用物聯網AI助數據公開透明 激活承辦商競爭
全港去年分別發生2,806宗及347宗涉及扶手電梯及升降機的事故,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機電工程署數據,全港目前有約7.4萬部升降機,當中6,000部已服役逾50年,而註冊升降機工程人員卻僅6,000多人。香港電梯的維修保養長期依賴註冊承辦商機制,特區政府雖會定期評估承辦商表現,但承辦商獲評星級與其負責的電梯實際運作不必然存在關聯性。有行業代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直言,現行承辦商之間缺乏競爭,靠質次價低在市場渾水摸魚,業界建議政府公開更多電梯檢查數據,或給出綜合評分,讓業主形成量化概念,以作出更理性的維修保養以至更換選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根據機電工程署數據,香港現役升降機及自動扶手電梯的平均機齡分別為約26年及21年。按官方說法,電梯的建議壽命並無定論,高齡電梯與高齡樓宇一樣,若保養得宜,可長期運行。目前香港最老舊的一部位於中西區,已服務逾60年。只要按規定為升降機或自動梯進行適當保養維修和定期檢驗,無論使用年期長短,依然可以安全運行。
從事電梯維修行業逾20年的香港電梯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國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近年香港扶手電梯除了正在調查中的一宗事故外,再之前幾乎是沒有發生過死亡事故,相對來講升降機發生過的事故較多。他舉例指,有升降機曾因保養失當,發生過斷纜事件,上世紀九十年代亦有數次因人為原因,令乘客誤墮電梯井死亡,「有小朋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打開升降機門,就咁跌落去。」
平貴零件價差大 怕貴不換致失修
他指出,電梯的技術標準在不停迭代,新型電梯的平層要求(即電梯到達不同樓層時與地面的差距)、耗電水平等都有進步,乘坐新電梯的體驗無疑更好,至於是否為了升級而更換,則是業主權衡經濟能力後的綜合考量,「老舊機的平層標準可能去到兩吋,但用開老舊機的人又已適應。」
目前升降機合約嚴格規定保養的頻密,例如升降機須進行每月最少一次定期保養,每年最少一次定期檢驗等,都可能影響電梯持久運行,多名業內人士指出,業主對於自家電梯只有一個比較模糊的印象,實際這個電梯運轉處於什麼水平,橫向對比是怎麼樣的,業主很可能是沒有太多概念。他舉例,不同控制板,平、貴兩款可能相差數十萬元,使用效果或相去甚遠,平價款可能令等候電梯時間拖長一兩分鐘,耐用程度亦有差距。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之所以推出優化升降機計劃,正因為有段時間電梯註冊承辦商市場較為開放,令更多承辦商湧入市場,競爭激烈,導致保養費非常便宜,價低連帶損害質量,「那段時間可能為了壓低成本,好多承辦商盡量都不去換零件,變成令到一部分升降機處於長期失修的狀態,於是有業主發現他們的升降機出現問題,需要更換。」
保養電梯牌難考 新公司難入場
惟其後多年,香港電梯註冊承辦商幾乎沒有變動,長期維持約42間,僵化的市場同樣造成缺乏競爭,業主很難得到物美價廉的維修保養服務。另一名消息人士解釋:「電梯承辦商一路以來都是40間左右,另有兩間是專門服務港鐵公司。之所以保持穩定,是因為註冊需要牌照,而這個牌並不容易考,需要一定年限的維修保養經驗,你作為一個大廈的業主,會不會貿然給新公司機會?就算不加保養費,都很難打入市場,所以新公司入行動力不高。」業界建議政府公開更多電梯檢查數據,或給出綜合評分,協助業主選擇合適的承辦商。
就如何改善電梯業界維修保養質素,有效監管高齡電梯,同時活化承辦商市場,鐵路運輸專業人員協會主席張年生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建議政府從兩方面入手,包括加強使用物聯網、AI等科技手段,及電梯數據公開透明化,二者相輔相成,相信可為電梯行業帶來不小起色。「廣東省一些試點地區已經開始這樣做,給電梯增加物聯網設備,監察一些運行指標,用作大數據分析,政府可以在網上公開這些數據,或者也可以形成一些量化的綜合指標,比如這個電梯運作水平是60分、65分,這樣不僅可以給業主清晰的概念,也可給前線維修人員一定壓力。」
評論